中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拥有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和*府非常重视非
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
人的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
人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已制定国家、省、市、
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相应的四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上升到了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新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沿袭,有“人在技在,人在艺存,
人亡技息,人亡艺绝”的特性。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有“国家活珍宝”“国家艺术家”“工艺大师”之誉。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核心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
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
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是项目申报和
保护单位里最有代表性的传承者。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从年开始,截至年
底,国务院分别于、、年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共项,扩展项目名录项。文化部公布
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其中
年首批人、年第二批人、年第三批人、
年第四批人。
对传承人的尊重与保护,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
传承的第一要义。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价
值,积极宣传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作出的
贡献,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的应有之
义。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传,介绍其学艺经
历,宣传其在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努力及业
绩、贡献,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彝族历史灿烂悠久,
传统文化独特多样,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有30项跻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2项扩展项目
名录),涵盖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
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9个非遗类别。本文
试对迄今为止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或其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彝
族的传承人作简略的传记,以期彰显他们的价值和在弘扬传承
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王玉芳,女,彝族(撒尼),年出生,云南省昆明市
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宜*村人。年王玉芳被省文化厅、
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年被文化部
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别?彝族《阿诗
玛》(民间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阿诗玛》唱调是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仪以及其他风
俗习惯的一部分,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在撒尼人
中广为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等,可在婚
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场合讲述、传唱。
王玉芳幼时天资聪颖,嗓音清亮,记忆力非常好。受彝族
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家人影响,垂髫之年就学会唱《阿诗玛》曲
调。在山里和小伙伴放牧时,经常聆听放羊娃对调,用心学习
记忆,练就了一副清脆的好嗓子。11岁时就崭露头角,小有名
气,会唱《阿诗玛》的各种调子。16岁时,向母亲和村中民间
歌手学唱“该谜”(情歌)“喜调”“骂调”“叙事调”“婚
礼调”“绣花调”“织麻调”“口弦调”“三弦调”“犁地
调”“哄睡调”等各类民间歌谣,熟练地掌握了《牧羊姑娘》
《竹叶长青》《圭山彩虹》《地名调》《库吼调》等当地经典
民歌的唱法。她对《阿诗玛》叙事长诗歌词倒背如流,能信手
拈来,张口就唱,声色并茂,歌声清脆似天籁之音。
王玉芳几乎能娴熟地将《阿诗玛》的各种调子唱出来,
会唱小时候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等不同版
本、不同演唱形式的《阿诗玛》,有关《阿诗玛》的任何一种
场景、故事她都可以唱出来,加上一副好嗓音,她被撒尼人
誉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她是目前石林地区唱《阿诗玛》
最全、技艺最高的艺人,经常参加县里的唱歌比赛,除《阿诗
玛》外,一般的民歌、山歌也唱得很好,多次在县里举办的山
歌比赛中获奖,还经常到弥勒、泸西等地进行交流演唱。
《阿诗玛》的传承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及经济大潮的冲击,
存在一定的困难,年轻人对用彝语演唱《阿诗玛》不感兴趣,
想找一个好的继承人并非易事,传承前景堪忧。本该颐养天年
的王玉芳,目前正培养儿媳金荣芬、孙女普瑞做继承人。
毕华玉,男,彝族(撒尼),~年,云南省昆明
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镇黑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别?彝族《阿诗玛》(毕摩
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人、保护和保存者,以
既能与自然神灵沟通也食人间烟火的祭司身份,通过各种仪式
活动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规范和指导着人们的意识和行
为,形成彝族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族群意识、心理特
点、性格特征等。在保护彝族传统文化工作中,毕摩将起到不
可或缺的作用。
毕华玉出生于毕摩世家,系第五代毕摩传人。从小受家
庭环境的熏陶,熟悉撒尼民间礼仪和祭祀活动。34岁时子承父
业,系统地学习彝文、民俗礼仪和毕摩调《阿诗玛》的演唱技
艺。35岁时独立主持丧葬仪式,开始礼仪主持生涯。经过多年
的辛勤砥砺学习和实践,成为当地年轻一代中最出名的毕摩,
掌握了密枝、尼姆、丧葬、叫*、占卜等60多种彝族民间祭祀
礼仪的主持程序。收藏有《尼姆》《占卜书》《指路经》《节
气推算书》《阿诗玛的传说》5套彝文古籍,内容涉及本民族的
*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毕华玉通晓彝文,能
言善辩,熟悉彝族宗教礼仪,对撒尼民俗传统内涵研究透彻,
主持礼仪活动严肃认真,在当地彝族中有较高的威望。年
被石林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聘请参加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工作,
先后参与彝文古籍《祭祀》《密枝祭词》《地明古歌》等的整
理、出版工作。年主持石林县举办的密枝节祭祀活动,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过多次报道。参与拍摄《星空下的节日》
《健康之星》等电视专题片,曾接受法国、日本、美国、韩国
学者的访问。为传承《阿诗玛》文化,每年石林县民委举办民
族文化传承人培训班,他坚持亲自授课,教彝族文字,传授毕
摩文化和民俗礼仪。
后宝云,男,彝族,年出生,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
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概览--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别?彝族“海菜腔”的代
表性传承人。年后宝云荣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
传奖。
海菜腔是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又称“大攀桨”“倒
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
寨。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
汉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彝族的曲子、汉族的词。清代以前的方
志中有很多有关海菜腔的记载和诗文,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其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变化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
入,歌唱渐趋式微,现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
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
后宝云自幼受当地民俗民风熏陶和父母影响,十分喜爱
当地传统民族民间歌舞。六七岁时随大人到玩场听歌,迷上海
菜腔。由于父亲早逝,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辍学回家务农。
14岁时拜当地有名的歌手李正昌、李发忠为师学艺,经名师指
点和勤学苦练,20岁时在当地已颇有名气。为提高技艺,多次
到建水、通海等地拜师学艺,虚心求教。经多年学习磨炼,学会
“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
掌握多套烟盒舞套路,成为当地演唱和表演海菜腔和烟盒
舞艺人中的翘楚。他对“滇南四大腔”的演唱和烟盒舞表演技
艺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地步。唱海菜腔和“款白话”,
他能即兴创作,信手拈来,见什么唱什么,随口而出,出口成
章,把海菜腔演绎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跳
烟盒舞,舞姿轻盈,动作优美,把烟盒舞套路表演得栩栩如
生。被当地群众称为“海菜腔师傅”“曲子老板”“款白话大
王”“烟盒舞能手”,多次在国内大型艺术表演活动中表演并
获奖。年参加云南省运动会获表演一等奖,年参加云
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表演,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四市八省春
节联欢晚会,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开幕式《天地浪漫曲》的
演出,参与《滇南四大腔》(主唱)、《烟盒声声大家乐》等
音像录制,参加电影《兰陵王》的拍摄,先后应邀赴美国、越
南交流表演海菜腔。
重视民族民间歌舞的传承与发展,年以来精心传艺,
教授海菜腔、烟盒舞,有弟子多人,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后继有人。弟子李怀秀(女)为其中的佼佼者,曾荣获中央电
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金奖,获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歌
王”称号。后宝云目前在村里的海菜腔传习所传艺。
阿家文,男,彝族(尼苏),年出生,云南省红河哈
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镇邑堵村委会曲左村人。年被
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别?彝族
“海菜腔”的代表性传承人。
阿家文12岁时喜爱上四弦琴,随父亲阿成宝学习演奏,
对弹琴如痴如醉,17岁时已弹得一手好琴,成为有名琴手。他
指法细腻,技艺高超,演奏四弦曲情感连贯,音符间不间断,
声音灵动柔软,似平缓流淌的溪水。18岁时基本掌握当地彝
族民间调子“三腔”“四腔”“正弦”“杂弦”“团乐”等的
演奏、伴奏。经多年学习,熟练掌握“滇南四大腔”的“海菜
腔”“四腔”“山悠腔”“五山腔”等民歌演奏技法。阿家文
喜欢制作乐器,20岁时已成为制作乐器的好手,他制作的琴以
精细优良著称,音色好,造型美观。阿家文还精通彝语,汉语
表达能力强,多次参加省、州、县举办的演出比赛,曾在全国
民族民间乐器演奏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年受中央音乐学院
田丰教授特邀到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任教员,传授彝族“滇南
四大腔”。在传习馆期间,曾教授李怀秀、普美芳、张进兰、
*秀等一批优秀学员。
他尽心尽力向学员传授四弦琴演奏技艺,培养了许多优秀
琴手。在传习馆的10年间,先后参加在北京、香港等地举行的
20多场比赛,应邀赴美国、越南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精
湛的演奏技艺得到众多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年底到杨丽萍舞蹈学校传授四弦琴演奏技艺。目前他
在村子里的徒弟有10多个,已将制作四弦琴的技艺传授给艺人
孙正录和孙子阿志发。
施万恒,男,彝族,年9月出生,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
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别?彝族“烟盒舞”的代表
性传承人。年施万恒获“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烟盒舞又名“跳弦”“垄偬”等。因舞者手持旧时盛火
草烟的木制圆形烟盒,以手指弹击盒底击节起舞而得名。流传
于云南石屏等地区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
国时期达到鼎盛。该舞分为正弦、仿身舞、杂弦三大类,舞
蹈套路丰富多样,有个套路,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
舞等。烟盒舞气氛热烈,动作节奏明快,代表性动作有“滚绣
球”“鸽子渡食”“蚂蚁走路”等。现已发展成集歌、舞、
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民俗研究价
值。
施万恒自幼喜爱本民族文化,十二三岁时当村里老人跳
舞时就在一旁仔细观看琢磨,因与生俱来的歌舞禀赋,逐渐掌
握了烟盒舞的所有技巧、套路,并弹得一手好四弦。他能歌善
舞,歌舞乐样样精通,他演唱的海菜腔声音高亢、音质好、
感染力强,20世纪70年代在当地就享有“曲子师傅”“四弦老
板”的称号,80年代初任桃园村的民族歌舞队队长。年率
烟盒舞队参加红河州首届原始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奖,烟盒
舞始渐为外界所认知,从此走出桃园村,走向全国,乃至到国
外表演。年他到田丰传习馆教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艺人跳
烟盒舞、唱海菜腔。年应邀到杨丽萍《云南映象》剧组教
演员们跳烟盒舞。
施万恒参与过许多国内外演出并多次获奖:年获中
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原生态组金奖,云南省“大雁同心
杯”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金奖,同年获广西南宁中华民歌大赛
“最佳歌手”等荣誉称号。曾参加电影《太湖女侠》《兰陵
王》的拍摄工作。他和同仁到法国、美国等国表演,把民族歌
舞搬到著名的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外
国观众的喜爱和赞誉。他还接待近百批国内专家学者的访问,
接受过国内外多家媒体的采访。
他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世纪80年代就在家里办
班传授烟盒舞及海菜腔,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杨丽萍舞蹈学
校都留下了他传教的身影。年回家乡桃园创办民族文化传
承班,在村里培养能歌善舞的艺术人才,并在中小学校传授烟
盒舞,培养有歌舞潜力的苗子,扩大民族歌舞的传承范围。几
十年来,施万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间艺人,其中包括获青年
歌手大奖赛金奖的李怀秀和普美芳等。
*正武,男,彝族(白倮),年出生,已故,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板仑乡*村委会龙中村人。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别?
彝族“铜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铜鼓舞因踏着铜鼓鼓点节奏起舞而得名,流传于富宁板仑
一带彝族支系白倮人中,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白倮人都会举办
传统节日“跳宫节”,节期3天,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土地和
山神,演习古代彝家战争和生活的场面。届时村村寨寨杀猪宰
牛,大摆宴席,童叟妇孺数百人相聚就餐。人们按铲草地、砍
火草种、撒种、薅秧、收苞谷、纺纱、打火镰、烤火、捞虾的
顺序,踏着铜鼓鼓点节奏翩翩起舞,舞姿优雅大方,表现彝家
人自娱自乐的生活场景。铜鼓舞是具有浓重仪式性质的舞蹈,
维系着白倮人数百年的“跳宫节”传统,一般只在举办“跳宫
节”或丧葬、盖新房时才演跳该舞。
*正武14岁时跟随父亲学跳铜鼓舞,后随村中老艺人*玉
忠等学习葫芦笙舞、木鼓舞和竹竿舞。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锻炼,所学舞蹈技艺不断提高,并熟练掌握了白倮传统文化,
深谙白倮民俗活动,在每年举办的“跳宫节”活动中跳铜鼓舞
时担当领舞的角色,在当地有很高威望。跳了几十年铜鼓舞的
*正武,十分重视该舞继承人的培养,为让这项古老的舞蹈技
艺得以传承,后继有人,他带出了许多徒弟,*永明、*贵兵
为其中的佼佼者,两人现已能主持各种传统节日和婚嫁活动的
礼仪。
陆孝宗,男,彝族(白倮),年12月出生,云南省文
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新寨乡城寨村人。年被文化部
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别?彝族“铜鼓
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古老原始的铜鼓舞流行于城寨彝族支系白倮人民间。白倮
人没有文字,但仍保留着古老的原汁原味的各种原生态文化。
铜鼓是白倮人祭祀、节日庆典和葬礼中不可或缺的神圣的行礼
乐器,铜鼓分公、母,认为是太阳和月亮之化身。跳铜鼓舞
前,将公鼓挂于上方,母鼓与公鼓相对置于地,击鼓者右手所
持木棍来回敲击公母二鼓,左手的木棍敲击公鼓的鼓腰,不断
变换节奏,敲击出12种音调,一种音调表示一个月,12种音调
代表一年的12个月。一种音调要跳3圈,表示一个月的30天。跳
一回铜鼓舞必须跳完12种音调。白倮人视铜鼓如神圣物,只在
祭祀、节日、老人去世时,由寨老在铜鼓前做虔诚的祈祷后方
能开鼓、动鼓、抬鼓、击鼓,敲响铜鼓演跳舞蹈来举行庆典或
送亲人。铜鼓舞曾被麻栗坡县歌舞团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
族歌舞团改编,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云南省和北京演出,均获
奖。铜鼓舞蕴含白倮人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的内涵,民族地域
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陆孝宗年轻时拜本村陆任荣为师,学习民族乐器和舞蹈。
他多才多艺,精通白倮人的民间舞蹈、民歌、器乐等,能舞、
能唱、能演奏,会跳铜鼓舞、二胡舞、荞菜舞、唢呐舞、建房
舞等20多种彝族民间舞蹈,能演唱彝族史诗及建房歌、月亮
歌、荞菜歌、犁牛歌等多首民歌,会演奏铜鼓、二胡、笛子
等乐器,并能有声有色地讲述上述歌舞产生、形成、演变的历
史过程。参与筹建城寨文艺队并一直担任队长。年率
队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获民族民间艺术表演金奖,参加省、
州、县举办的民族民间艺术演出比赛并多次获奖。多次接受国
内专家学者及媒体的采访报道,接待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
国外专家学者的多次采访。现有田金培、陆荣山等30多名徒
弟。
钟天珍,女,彝族(花倮),年出生,云南省文山壮族
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海子村委会曼竜村人。年钟天珍
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师”。年被文化部
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别?彝族“葫芦
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葫芦笙舞流传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流传于云南西
畴、富宁和广西那坡彝族地区,以西畴曼竜村彝族支系花倮人
(有多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的最具有代表性。唐
代樊绰著《蛮书?蛮夷风俗?第八》载:南诏“少年子弟暮夜游
行闾巷,吹壶(葫)芦笙”。
钟天珍自幼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受家庭和老一辈艺人影
响,12岁跟随母亲学跳葫芦笙舞,天赋加汗水,经过多年的勤
学苦练,她学会了跳葫芦笙舞、弦子舞等多种民间舞蹈,尤其
擅长跳葫芦笙舞,成为村中文艺骨干,是当地有影响的民间舞
蹈艺人。钟天珍还是花倮服饰制作的能手,她缝制的衣服、裙
子、头帕、挎包等服饰样式美观,做工精致,深受当地彝族群
众喜爱。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十五和花倮人的节
日——荞菜节,她都要带领村民跳葫芦笙舞、弦子舞。跳葫芦
笙舞时,妇女们排成排,在她带领下闻笙翩翩起舞,身体从头
部至足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舞蹈动作简洁明快,节奏与
迪斯科舞相近。葫芦笙舞之“S”形摆动动作,与发掘出的古铜
鼓上着羽衣、吹葫芦笙,舞姿为“S”形的舞人饰纹相似相近,
证明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由古滇人的舞蹈传承而来,蕴含古滇
人葫芦笙舞的遗韵,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她多次到州、县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表演葫芦笙
舞、弦子舞,多次接受有关专家、学者和记者的采访。钟天珍
重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
通过她的言传身教,村中的妇女全部会跳葫芦笙舞、弦子舞。
杨应金,男,彝族(花倮),年出生,云南省文山
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海子村委会曼竜村人。年杨
应金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命名为“民间音乐艺人”。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
类别?彝族“葫芦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葫芦笙舞因跳舞用花倮人自制的多音阶的乐器葫芦笙伴奏
而得名。重要节日特别是花倮人的独特节日——荞菜节期间,
人们身着盛装,欢跳葫芦笙舞和弦子舞,经常至深夜,有时通
宵达旦。该舞亦用于老人丧葬仪式,届时由葫芦笙手率丧家亲
属在灵柩前起舞。葫芦笙舞由古滇人的舞蹈传承而来,蕴含有
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该舞有移步翻身、走圆圈、走穿
花、对点头等套路。各套路有不同的葫芦笙曲调伴奏,舞曲音
乐节奏缓慢,韵律沉稳。传统步伐有16种,部分已失传,流传
下来的有牵手、跨步、跳跃、赶鸟、祭拜和请粮6种。舞时,男
性吹响葫芦笙,女性着盛装排成排,并肩挽臂携手,闻葫芦笙
节拍踏地顿足身体呈“S”形翩翩起舞。
杨应金自幼聪颖过人,受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
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彝族民间传统乐器的演
奏,随长辈学跳葫芦笙舞和弦子舞。他能熟练演奏葫芦笙,弹
弦子,拉二胡,吹箫、笛子、唢呐等乐器,是当地彝族中唯一
能全面演奏葫芦笙的民间艺人。他的舞技娴熟全面,是曼竜村
葫芦笙舞和弦子舞的领舞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正月十五
及当地彝族群众欢庆荞菜节期间,他都要带领村民跳葫芦笙舞
和弦子舞。他曾多次参加过县、州组织的各种大型文艺表演活
动,参加团队到边境慰问驻守前线的解放*官兵。
杨应金十分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经常利用
农闲时间教村里的年轻人跳葫芦笙舞,演奏葫芦笙。目前他在
村里重点培养杨小龙、杨永龙、杨永发、李金发等年轻人,在
他的精心指导下,他们都能熟练地跳葫芦笙舞,娴熟地演奏葫
芦笙、二胡等乐器。
文道华,男,彝族,年11月出生,贵州省毕节市威宁
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寨人。年被文化部
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别?彝族“撮泰吉”
的代表性传承人。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为“变人戏”,是彝族先民在
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祈求祖先保佑,驱*逐疫、趋
吉纳福的民俗傩戏,是当地彝族群众世代相传的一种独有的戏
剧形态。因民间信仰和祭祀祖先的需要,“撮泰吉”被当地彝
族赋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护佑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功能。
“撮泰吉”有多年传承历史,但流传区域甚小,流行于板
底乡彝族支系沟奏人村寨中。表演形式十分独特,多在夜晚进
行。剧中人物角色所代表的彝、苗、汉族民族,体现了多民族
交流互助、和睦友好的历史画卷,这一独特文化事象具有珍贵
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文道华出生于毕摩世家,他的父亲文正洪是当地小有名气
的毕摩和“撮泰吉”传承人。12岁时随父学“撮泰吉”祝语,
跟周六斤学习表演动作。祝语相当于“撮泰吉”世袭祖传的秘
籍,祝语种类繁多,有扫火星、播种、驯兽、庆丰收等祝语,
不同祝语用在不同场合,不能混用。“撮泰吉”在裸戛寨以祖
传形式传承,规定父传子,传男不传女。20世纪70年代初由文
道华承袭。
“撮泰吉”年在毕节地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上获特
等奖,参加5年4月由大方县举办的“国际杜鹃花节”表演,
参加年5月在六盘水举办的“中国贵州彝族年会暨彝族文化
节”表演,年6月受邀参加贵州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
报表演。为使“撮泰吉”的传承后继有人,文道华正着力培养
继承人,传授外侄罗晓云“撮泰吉”技艺。
郭有珍,女,彝族,年出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别?彝族“梅葛”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荣膺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梅葛”是彝语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
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名称。流传于楚雄姚安、大姚、永
仁地区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以有“梅葛
故地”之称的姚安县马游村的最为有名。其内容包罗万象,几
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
“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梅葛”无文字记载,千百
年来靠口耳相传传承。流传方式为民间说唱,以唱为主,间杂
朗诵。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时演唱。目
前收集出版的《梅葛》长余行,分为《创世》《造物》
《婚恋》和《丧事》四部分,每部分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可
单独演唱。
郭有珍是马游村能够完整演唱“梅葛”的少数老艺人之
一。唱了一生“梅葛”的郭有珍,她具有出口便是歌的本领。
会唱“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4个
类型。马游坪村传唱千年的“梅葛”,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的改变,现代文明的传入,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目前能完整
唱完“梅葛”的人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郭有珍日常生活,每天干农活和操持家务,在艰难的生活
环境中仍坚守着彝族人的根谱——梅葛,并积极传承。年
11月24日,在普洱市举行的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会上,她带着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将《梅葛》搬上舞台,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鲁朝金,男,彝族,年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拥*村委会新村大村人。年被文化
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别?彝族“跳
菜”的代表性传承人。
“跳菜”彝语为“吾多哈”,雅称“奉盘舞”,俗称“抬
菜舞”,亦名“跳席”,集歌、舞、乐为一体,是彝族独特的
上菜形式和宴请宾客的最高礼节,有“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
之誉。相传是古时彝族人为敬奉王侯在宫中表演的舞蹈艺术,
后慢慢流传于民间,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无量山、哀牢山一带
彝族民间举办喜事、婚礼、丧事时必不可少的隆重上菜舞蹈艺
术绝技,饮食文化奇葩。它是彝族的一种粗犷豪放、具有山野
风格的原始舞蹈艺术,也是彝族底蕴深厚的一种饮食文化,现
主要流传于南涧彝族地区。当地彝族婚丧嫁娶、建新房和为老
人祝寿时,都要在宴席上举行传统的“跳菜”仪式,由衷地表
达对远道而来客人的深情厚谊。曾荣获“山花奖”“群星杯”
等多种奖项,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举办的各种电视
综艺晚会及一些重大庆典活动中演出。年“跳菜”在北京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晚
会上表演,深受好评。年《南涧跳菜》音乐入选中国民歌
博物馆馆藏音乐。
鲁朝金出生于跳菜世家,自小喜爱彝族民间打歌、跳菜艺
术,8岁始学跳菜,后拜南涧跳菜艺术团著名艺人阿本枝为师,
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丰富了鲁朝金的阅历,锤炼了他的跳菜
技艺。鲁朝金的跳菜表演在南涧等地有广泛的知名度,是当地
跳菜的带头人。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南涧跳菜,他打破不传
外人的祖规,在拥*村成立南涧拥*民间跳菜队,教授村民学
习跳菜技艺并不时为当地群众表演。跳菜队表演一般以四人为
主,两人上菜两人下菜,根据主人需要,也可以六人、八人表
演。南涧拥*民间跳菜队成立之初,主要是为本村办婚丧嫁娶
的人家表演跳菜,适当收取一定报酬。随着表演队表演水平的
不断提高,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跳菜队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演
出队到各地交流表演。年南涧“跳菜队”赴京表演,获得
好评。
鲁朝金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自年始开门授徒,
如今已培养10多名骨干。年他到拥*村小学任民族文化课
辅导员,教孩子们学习跳菜、打歌,培养人才,使跳菜传承后
继有人。
海来惹几,男,彝族,年3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
治州美姑县子威乡子威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别?彝族“克智”的代表性传承
人。
“克智”论辩是彝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脍炙人
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形成于秦汉时期,语言通俗易
懂,艺术性强,诵之朗朗上口,易于铭记。常出现在彝族婚丧、节
庆等集会场所,被称为“雄辩术”“语言艺术的奇葩”。表现
形式为甲乙双方辩手临场颂唱史诗或辞赋,盘古论今,引经据
典,互相辩驳,以能达“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为胜。
论辩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典故、天文地理、道德法律、农
学医学、神话传说等知识。受到群众公认的“克智”论辩手经
常被邀请到婚礼场所演述“克智”。
海来惹几幼时聪睿机智,喜欢模仿大人唱歌和演说,常随
父和叔父学习“克智”,每逢节庆或办红白喜事,在“克智”
辩论现场,总是凑在最前面,全神贯注地听,默默地向“克
智”能手学习。在山坡上放牧时,常和小伙伴们玩“克智”辩
论的游戏,逐渐显现出“克智”方面的天赋。15岁时首次走上
“克智”辩论赛台,开始演唱生涯。当时村里举办婚礼,碰巧
“克智”大师们都不在场,情急之下,主人请他上台救急,海
来惹几出人意料地获胜,一举成名。24岁后常被邀请到婚礼场
所表演“克智”。经多年钻研和实践,他的辩论能力不断提
升,名声远播,在凉山彝区有广泛的影响。参加过数百场婚礼
的“克智”论辩,几乎无对手,多次参加凉山州及喜德、美姑
等地举办的“克智”表演比赛并获奖。
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彝族婚俗礼仪及价
值观念的变化,青年人对“克智”文化兴趣不高。“克智”传
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亟待加强保护、传承。目前海来惹几
培养阿伊作为继承人。
吉伍巫且,男,彝族,年5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
治州喜德县依洛乡阿普如哈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别?彝族“漆器髹饰技
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彝族漆器用天然木材、树漆、石*、石红等原料制作而
成,常见的有餐具、酒具、桌椅等家庭日常用品。彝族漆器不
怕摔、不怕晒、不怕烫,一般能使用两代人以上而不脱色,以
喜德和贵州省大方县的为代表。喜德依洛乡是著名的“彝族漆
器之乡”,喜德彝族漆器工艺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广大彝族地
区。该工艺主要由以阿普如哈为代表的吉伍家族掌握,世代相
传,有上千年传承历史,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的祖
规。
吉伍巫且出生于漆器工艺世家,从小天资聪慧,6岁时小
学一年级没念完便失学。八九岁时子承父业,跟随父亲学习漆
器制作和髹饰技艺,从此与彝族餐具制作和漆器髹饰结下不解
之缘。由于他勤奋好学,经过10多年辛勤的学徒生涯,漆器髹
饰技艺超过其父,位居本家族前辈——名传四方的吉伍洛波之
后,成为当地公认的高手。年应邀任喜德县民族餐具厂车
间主任,负责漆器制作与漆绘技术。从此流传千年的彝族传统
漆器工艺被吉伍巫且带出大山,走向县城,走向全国,走向国
外。他对产品质量要求精益求精,使该厂产品质量迅速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他制作的漆器获国家民委和轻
工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他打破“祖规”,传授技艺,培养
了一批技术人才。年创办喜德县民*民族工艺厂,生产30
多个品种。该厂生产的彝族漆器精品远销日本、美国、墨西
哥、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珍品被许多国家的名人和
博物馆收藏。
吉伍巫且从事彝族漆器制作、漆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40余
载,在彝族漆器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和声望,其精湛的传统漆
器工艺,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多年来,他在宁蒗、西昌、昭觉
等地收纳学徒,传授漆器技艺。年他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在缅甸首都仰光举办的“东亚漆器研讨会”。年7
月第五届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商交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
举办,吉伍巫且受到官方邀请参会,他展出的个人作品种类繁
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参观者有1.7万多人,获得参与者的
荣誉证书,件展品中的《库祖》《册底》被世界民俗博物馆
直接收藏。
茶春梅,女,彝族,年8月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
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村委会毕五村人。年
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类别?彝
族“打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打歌”彝语称“阿克”,又名“踏歌”,是巍山分布
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打歌是彝族生活、信
仰、习俗等综合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打歌调”是彝族人民
在打歌活动中用自己丰富独特的语言创造的口头文学,言句明
比暗喻,歌声优雅动听。打歌历史悠久,保持了彝族民间传统
歌、舞、乐三者结合的民族艺术的完美形式,节奏明快,动作
奔放,舞蹈语言丰富,步伐激昂多变,主要步伐有十六步平
摆、三步一踮、半翻半转、全翻、三翻三转等。青云彝族打歌
被评为“最难学的民间舞步”,以其明快、活泼、豪迈奔放、
极具原生态韵味的表现方式广为人知,也是获得奖项最多的巍
山彝族打歌。
茶春梅生长在得天独厚的浓郁的彝族传统文化环境里,
在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中长大,自幼耳濡目染,与彝族打歌结
下了不解之缘。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唱山调、打歌,在村里红
白喜事或者节庆期间举办的打歌活动中慢慢显现出能歌善舞的
天赋。上小学时就代表马鞍山地区参加县级文艺汇演,曾参加
州、省民间文艺汇演。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闲暇之余,她常
向村里老艺人请教打歌要领,天赋加勤奋,技艺日渐精进,精
湛的打歌技艺使她成为一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打歌能手。20
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打歌表演生涯,参加过云南省首届民族艺
术节,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民族艺术节,随中国代表队参加东
南亚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演
出。年,她带队赴京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
典”展演,三步一踮、六步翻花、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热
情奔放,粗犷有力,矫健激烈的舞蹈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年初,云南师范大学邀请茶春梅给艺术系学生传
授彝族打歌,把彝族打歌带进了大学殿堂。
茶春梅重视打歌技艺的传承,热心培养打歌人才。目前她
在巍山彝族打歌传承示范点——青云小学担任教师,利用课余
时间教授学生打歌技艺。在父母的熏陶下,一双儿女已成为打
歌唱调的好手。
李茂荣,男,彝族,年出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大姚县昙华乡赤石岩村人。年5月在全省民族民间艺人命名
大会上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年被文化
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别?“彝剧”的代
表性传承人。
彝剧是年诞生于大姚县昙华乡的新兴民族剧种,彝族
民间说唱文学《阿佐分家》为彝剧“始祖”。年3月大姚县
昙华乡成立业余彝剧团创作和表演彝族剧目,现已创作了近
个剧目,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
彝剧表演朴实自然,贴近生活,唱腔采用“汉语彝腔”的山歌
体,主要曲调有《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朵西调》
等,乐曲有《唢呐曲》《月琴曲》《芦笙曲》等。彝剧人文特
色浓郁,深受广大彝族群众喜爱,精品有《半夜羊叫》《太阳
女》《疯娘》《嫚嫫与玛诺》《闹店》《咪依噜》《杨善洲》
等。彝剧与白、傣、壮剧并列为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戏剧。
年昆明云域天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了微电影《彝剧》。
李茂荣自幼天资聪颖,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热爱彝族
传统文化,喜欢民族音乐、舞蹈、乐器。10岁时跟随当地老艺
人学艺。天赋加汗水,李茂荣很快就学会演唱《梅葛》《玛嫫
诺》等各种小调,掌握了吹奏唢呐的技艺,对唢呐情有独钟,
唢呐说唱为当地一绝。他多才多艺,能编曲、善表演。年
在楚雄业余彝剧团当演员,其间曾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学习
声乐,并应邀参加大型彝剧《东方红》的演出。年因家庭
原因离开剧团回家,并和彝剧创始人杨森一起组建昙华业余彝
剧团,在杨森的剧本创作中担任音乐创作,参与创作《半夜羊
叫》《嫚嫫与玛诺》等彝剧剧目,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茂荣吹奏的乐器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吹奏
的民间乐曲有《爬山调》《过山调》《迎亲调》《马缨花调》
等。他与彝族歌手杨森对唱的《彝家山寨新事多》参加云南省
曲艺汇演,《牧羊姑娘》年参加云南省民歌队到北京演
唱。他演唱的一些曲目被公开出版物收录。年至年受
聘于昙华乡文化站工作期间,积极指导各村文化建设,对彝剧
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勒古沙日,男,彝族,年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
州布拖县西溪河乐恩乡三村四组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别?彝族“银饰制作
技艺”(扩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彝族尚银,银饰制作技艺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
程中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经反复实践探索出的技艺。彝族银饰全
为手工制作,工艺有熔、铸、锤、拉、敲、剪、焊、洗、宰、
挖、锉、拧、雕、刻等。彝族银器打造精巧、雕刻别致,独特
古老的图案花纹内含彝族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具有独特的
审美情趣,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彝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以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
的布拖县为代表,银制品纹样雕刻细腻,构思巧妙,造型美
观,古老独特,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展演,深受国际国
内专家和观众的赞赏和好评。
勒古沙日出生于银饰工艺世家,其先辈足迹踏遍布拖、昭
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地。勒古沙日是银饰手工技艺世代传
人。12岁随父学习银饰工艺,技艺精湛的他终成银饰工艺界中
的翘楚、银饰图案设计大师,能制作72种银饰样式。年至
年3次被州奴隶社会博物馆邀请到西昌进行银饰制作表演。
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得到*和国家
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年5月参加“天府四川宝岛行——四川
大庙会”,赴台北市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演。
银饰在家庭作坊制作,没有固定模版,凭记忆慢慢精雕细
刻,精心打造,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苛刻,传艺要口传心授,学
艺需悟性和发挥。随着当地彝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的日益增
多,学生进入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这朵民间
艺术奇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勒古沙日重视彝族银饰技艺的传承,在布拖,包括他儿子勒古
张成在内收徒传艺38名。
普顺发,男,彝族,年出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人。年5月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
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别?彝族“火把节”的代表
性传承人。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
二十六日间,念经祭火和点火把,起源于早期彝民对火的崇
拜,是对自然力——天火的畏惧,也与早期先民火耕的生产方
式有关,目的是保护火种,祈求丰收。
普顺发出生于毕摩世家,幼年时聪明好学,读过私塾,
学过《百家姓》《中庸》《大学》等。16岁时在乡上当秘书,
对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因偷学毕摩回家务农,命运由
此改变。后来跟随为毕摩的伯父潜心学习彝经和祭祀礼仪,经
多年辛苦努力,深得彝经精髓,熟谙各种祭祀活动的经文和主
持,常作为主祭司主持火把节的祭祀活动。凭着深厚的民族文
化底蕴,他对祖传的彝族毕摩经加以补充、校正,诠释含义,
用汉字注彝音的方法整理《毕摩祭祀经》《火把节祭经》《丧
葬经》。
大刀舞是禄丰县境内彝族所独有的一种在火把节祭祀活
动中表演的民间舞蹈,相传有72种套路,后逐渐失传。目前唯
有普顺发掌握彝族大刀舞的表演技艺,是楚雄州大刀舞的传承
人,熟知其中的8个套路,掌握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
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舞蹈动作。他表
演的大刀舞,步履沉稳,身手矫健,一招一式,干净利落,流
畅自如,一气呵成。多次参加州、省组织的民族民间艺人表演
活动。年云南省民族运动会上大刀舞获二等奖。
毕摩传承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毕摩经,经文靠口传心授死记
硬背一代代传承下来,舍此别无他法。目前他选定大儿子作为
继承人,传授知识、传承技艺。
方贵生,男,彝族,年出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双柏县大麦地镇下莫且法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别?彝族“查姆”的代表性传
承人。
《查姆》是彝族五大创世史诗之一,与叙事长诗《赛玻
嫫》并称为彝族“根谱”,成书年代久远,双柏县独有。“查
姆”彝语意为“大”“起源”,直译即“万物起源的大事”
或“万物的起源”,是彝族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彝族把
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相传原有多个
“查”。《查姆》有书面和口头两种保存、流传方式,内容描
述彝族传说中万物的起源,包括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
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概览--
源、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吟唱天地、日月、人
类、风雨、种子、树木等万事万物的起源,有关彝族创世的传
说更为生动优美,同时创造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神和英雄人物。
《查姆》是彝族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探讨彝族
远古社会、经济、风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方贵生出生于毕摩世家,祖父是毕摩。5岁时学过一些彝
文,后来书被烧毁,28岁时始随岳父施学生学习彝文和毕摩祭
祀仪式,保存有不少彝族文献古籍,双柏县的查姆传习所就设
在他家。由于懂彝族语言文字,熟悉毕摩仪式,会汉语,认识
少许汉字,年开始参与毕摩经书翻译工作。在楚雄州民委
组织的百部毕摩经翻译的浩大工程中,方贵生作为双柏县毕摩
经翻译组成员之一,参与收集翻译整理“中国彝族查姆文化丛
书”前3本《赛玻嫫》《阿佐分家》《齐苏书》的工作:《赛玻
嫫》是脍炙人口的彝族叙事长诗,彝族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
《阿佐分家》是彝剧的雏形,有彝剧“始祖”之称;《齐苏
书》是彝族民间至今发现最早的医药书,被视为彝族医药的珍
宝。《查姆》和这三部彝文古籍被双柏人称为彝族的“四大家
谱”。方贵生在“中国彝族查姆文化丛书”整理编辑工作中成
绩突出,获双柏县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余惠祥,男,汉族,年10月出生,云南省彝族医药研
究所副所长,医院彝族医药科主任。年余惠祥获
云南省*府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年被文化部命名
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别?彝医“水膏药疗
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
结晶,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彝医药与壮医药、苗医药、
傣医药、维医药、蒙医药并列为中国六大民族医药。享誉中外
的“云南白药”、疗效卓著的“青蒿甲素”“昆明山海棠”等
都是彝医药的瑰宝。彝医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古代彝族
生活地区山高路险,舟车不通,人迹罕至,造就了彝医就地取
材的制药技能和本领。为能尽快缓解病人疾苦,尽可能在有限
的时间内挽救病人生命,彝医跋山涉水采集药材晒干碾成粉末
保存,治病时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伤势,选用不同药粉兑水调制
成糊状摊在油纸上,贴敷病者患处用绷带固定即可。彝药对风
湿肿痛、跌打损伤、腹痛腹泻等有显著的疗效。
彝药对水的选择非常讲究,视病情择用冰水、深井水、
泉水、温水、醋等调配药粉制成糊状药物治疗病人。彝医水膏
药疗法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使用单味药较多,主要用法有捣
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水膏药疗法有
多年历史,因其外用膏药常用水摊贴而名。
余惠祥从事医疗科研工作30多年,致力于彝药研发和彝族
医药理论研究,医疗技术精湛,融会贯通中医、彝医、现代医
学,擅长彝医药物治疗,是彝族医药理论体系建设的专家。参
与中国第一个彝族药物标本库的建设,参与由中国科学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院所组织的“云南省药材标准?彝族药材
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著作有《彝药荟萃学》《中国彝族
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族药学》《彝医方剂学》,以及论文
《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等。
何玉忠,男,彝族,年7月出生,云南省弥勒市西一镇
红万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民间文学类别?彝族“阿细先基”的代表性传承人。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与《查姆》
《梅葛》《勒俄特依》《天地祖先歌》合称为彝族五大创世史
诗,是最早被翻译成汉语并整理出版的彝族创世史诗。流传于
弥勒西山一带阿细人中,用固定的“先基调”传唱。《阿细先
基》多次被整理出版,新搜集出版的长诗约多行,除引子
和尾声外,主要分为“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两
部分。该史诗内容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细人从原始社
会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侧面,展现了神话和现实
交织、理想和事实交融的历史生活画卷,既蕴含文学的内容,
也蕴藏历史文化的内涵。
何玉忠26岁时随曾祖父和爷爷学习阿细人习俗活动仪式的
主持。40岁时拜昂家顺为师学习毕摩经文,几年后能独立主持
仪式。他熟悉阿细传统文化,深谙毕摩祭祀礼仪,擅长主持阿
细祭火、丧葬等仪式,能演唱《阿细先基》。中央电视台、云
南电视台、浙江卫视等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多年来他一直坚
持带徒传艺,开展传承活动,在阿细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
带头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彩凤,女,彝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
朵祜村人。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民歌类别?“弥渡花灯”(扩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弥渡花灯始于明代,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清末民初是弥
渡花灯的全盛时期。“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花灯在弥
渡相当普及。弥渡自古人杰地灵,是著名的民歌之乡,有“东
方小夜曲”之誉的《小河淌水》就出自弥渡。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弥渡花灯被正式搬上舞台,改革开放后弥渡花灯戏剧
进入发展繁荣时期,在弥渡县有“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
渡花灯”的说法。
李彩凤出生于花灯世家,受环境影响和得到母亲真传的缘
故,她从小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自己的喜
爱和努力,10多岁时李彩凤就开始在唱歌方面崭露头角,12岁
时就登台表演,演唱当地民歌、小调,她的歌声传遍了相邻村
寨,15岁到花灯团当演员,16岁时在当地已成了有名的民歌好
手。
李彩凤嗓音圆润甜美高亢,韵味悠扬,演唱的民歌功底深
厚,技艺超群,记忆力强,有“指山为歌”即兴创作的本领。
她演唱的《小河淌水》《放羊调》,叙事诗《黑七腊白》《弥
渡山歌》等民歌小调深受人们喜爱。年以来,她演唱的民
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0多次。年随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到
曲靖、昆明及北京大学演出。年赴北京参加《民歌?中国》
栏目的节目录制。她演唱的山歌、小调、花灯有余首。
山歌与民歌不同,没有现成调子、歌词,讲究现场发挥,
考知识、口才和反应能力。如彝族叙事诗要用彝语唱,这不仅
要有天赋,还要有这个爱好。李彩凤热心传授民族文化,培养
继承人,10多年来坚持教村里多大人和孩子唱山歌、小调。
在众多徒弟中,有两人能完整地演唱彝族叙事歌与各类山歌。
她所演唱的山歌、小调、花灯和多首彝族情歌、山歌已翻
译、整理编印成书,以传后人。
尚需说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是国家
和人民给予传承人的一份荣誉,荣誉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并
辔而行的,不能只有荣誉和权利而不尽责任和义务。国家对国
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实行“退出机制”,对无正
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
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可以重新认
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本文没有列入已被取消国家级代表
性传承人资格的名单。
国家公布的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他
们承载着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不可
多得的宝贵人才。但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大多是耄耋老
人,体弱多病,经济拮据,生活极度贫困,传承技艺和培养继
承人力不从心。一旦他们去世,人逝艺绝,他们掌握的技能技
艺会随之消失。目前已有身怀绝技的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去世,其中一人年仅60岁,殊为可惜。
保护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是保护
彝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彝族文脉。我们要保护、尊重他
们,扶持、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
条件,提供好的传承条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资助,保
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整理、出版有关技艺资料以传承、发扬民
族文化。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
遗知识和技艺传播活动,支持他们授徒传艺。
我们要切实做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
护、扶助工作,做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使千百
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薪火相传,代代传承,延绵不绝。
参考文献:
[1]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局,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
馆.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昆明:云南民族
出版社,
[2]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昆
明: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