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网讯(通讯员赵逸轩)立春过后,楚雄州双柏县大庄镇田间地头春耕春种如火如荼。不过,在大庄社区大庄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苏泽红发现自己成了“门外汉”。
“我现在是拿着别人的钱,种着自己的地。”苏泽红的地流转给了陈卫兵,一年的务工收入超过2.8万元。刚流转土地时,苏泽红有些不情愿,但他明白,靠传统种植方式,劳累不说,一年下来还赚不了几个钱。同样是种地,为什么合作社就能赚钱?为了一探究竟,每次合作社发布招工信息,苏泽红总是早早来到产业基地,打算一边务工一边重新学种地。这一学习,让苏泽红“看不懂”的地方真不少。铲掉田边土坎打破土地壁垒、产业路一直延伸到基地尽头,使用旋耕机翻耕……“想不到地还可以这么种!”苏泽红感慨。作为传统农业小镇,过去农村土地分散,地块形状各异、面积小,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山地利用率低,农作物产出不高。
近年来,大庄镇积极引导百姓流转土地,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创新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培育和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探索适宜山区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为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苏泽红就赶上了这个机会。在基地“学习”期间,从种植到收获,苏泽红只参与了播种和采摘的部分操作,基地工作的全是机械,省时又省力。合作社还在基地里套种,增加产业效益和人工用量。看着基地里层次分明的四季豆和萝卜,苏泽红明白了“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比‘老把式’的种植经验靠谱。”
同时,大庄镇还积极改造高标准农田亩;建设冷库8个、温室大棚个,通过不断完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目前大庄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6%,农业农村生活生产基础不断筑牢,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正逐渐呈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