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一块可以啐痰的石碑
Secret即将关闭了,这是4月30日这天早上我读到的第一条。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惜。媒体们今天将“昙花一现”这样的词放在Secret身上,与他们数月之前大肆吹捧匿名社交时的热情相比,中间产生了一个解读空间颇大的讽刺漩涡。但错不在媒体,他们只是在做一种舆论的投射,2014年7月,Secret估值一亿美元获得B轮融资时,我们又何尝不是锣鼓喧天的热闹阵仗。脸嘛,生来就是要被打的。别管David Byttow有没有卖掉他的红色法拉利,单对他所选择的这种颇为果决的处理方式,事实上我是心生敬意的,毕竟他并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提前结束Secret的生命。在中国人的哲学里,好死不如赖活着。而David Byttow的做法,更像是柯本遗书中所写的那样: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Secret所定位的匿名社交,很像童话故事中的“树洞”:人们对树洞倾诉秘密,随后用泥土封上,永久保存。这也是他们进入中国时主要强调的一种产品定位。这种产品模型,最早时候在豆瓣就有类似的小组,而且数量高达二三十个,最大的一个“树洞小组”,有接近两万名成员。这起码证明隐藏身份倾诉秘密的需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洋两岸并无不同。但是豆瓣的“树洞小组”,其活跃度也并不高,每天活跃的帖子数量都在十个以内,肉色内容是活跃内容的一个关键标签。在移动互联的浪潮下,Secret起势颇猛,是匿名社交的行业规则制定者。与PC端的豆瓣小组相比,它的内容更轻量。如果说豆瓣小组是携氧能力较强、适合长距离奔袭的肌肉类型的话,那Secret应该是爆发力更强、适合短距离冲刺的肌肉类型。九个月估值一亿,确实也印制了它的这种能力。但凡事皆有周期。我以为是以下几个病因,将Secret推向了死亡:“血栓”:负能量堆积而疏导无力秘密之所以为秘密,大多是由于晦暗不可见光,而一个树洞储存了太多有*物质,必然会率先从内里开始腐坏。Secret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排*机制(甚至我认为Secret没有意识到内容的负能量性)。用户来到Secret,发泄了自己的秘密后,心情并不会变好,而是被更恶劣的内容引导陷入循环。泥潭式的产品,让Secret的用户在蜜月期之后开始逃离,并让产品打上了一个不那么讨喜的标签。“暴力社区”:没能撕开面具,反而带上了面具血栓与暴力社区的形成有着明确的因果联系。以我短期的体验看,Secret用户的温度和友善度都比较低。与“撕开面具,畅所欲言”这样的宣传语相对的,更像是所有人带上了面具,放任自己狠辣的另一面,以语言暴力相互攻击,颇有一种电影《人类清除计划》的即视感。这种产品的死亡,未尝不是一种幸运。痞子文化蔚然成风Secret的目标用户从来不是人群中的那些精英阶层,精英们更关注问题的解决,且不需要用匿名发泄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所以它看上去站在了精英文化的另一侧,最初,Secret看上去是一个大众文化下的产品,但殊不知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并不是大众文化,而是蔚然成风的痞子文化。有表无里,缺乏深度跟进Secret瞄准了负面情绪抒发的用户痛点,却挖掘不足。表达过后,用户更需要的其实是解决问题,或是从中获得心理慰藉,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帮助,从情感需求过度到功能需求,否则情绪的抒发是毫无意义的。Secret的猝死,或许是匿名社交的一个转折点,可预计的是,其他的匿名社交产品都会进行一次反扑,争夺一些Secret的残留用户。但不会改变整体下滑的趋势。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谈起Secret式的匿名社交产品,我当时说,Secret其实不一定是一个树洞,它更像是一块立在街心公园的石碑,碑上写的是:你随时可以向我啐口痰。一开始人们会很乐意做这样的“坏事”,但如果没有一个定期的清洁工,和一个能够分析出吐痰者的身体状况并提出医疗建议的采集分析模块,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人们会绕着石碑走,未来还会绕着这个街心公园走。你可以猜猜这个街心公园是什么。(文/默尔索独立互联批评人公众号TheMeursaul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立场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
匿名社交不火才怪!估值达到1亿美元,Secret只用了9个月Game Over:匿名社交应用标志性公司Secret宣布关闭。无秘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