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上海援藏20年直把雪域作故乡
TUhjnbcbe - 2020/7/11 10:30:00

上海援藏20年:直把雪域作故乡,


■本报 梁建刚


20年过去了,德庆卓嘎已做了妈妈,有一个幸福圆满的家。在西藏亚东县工作的她,一直心心念念的,还有远在东海之滨的“潘爸爸们”……这位2岁就失去父母的女孩,1997年遇到了上海援藏干部潘栋梁,由此,她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从那一次相逢而起,一批批上海的援藏干部,用自己的爱心接力,实现了一位藏族女孩幸福的梦想。


德庆卓嘎是一个缩影,在她的身上,正是上海与日喀则紧密相连的浓情。


1994年7月,*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并明确上海对口援建日喀则,及下属的江孜、亚东、萨迦、拉孜、定日等5个县。从那一天起,20年来,7批376位干部,从*浦江畔出发,相继抵达珠峰脚下;1216项各类援建项目在日喀则落地、生根、发芽;市、区两级财*与社会各界提供无偿援助资金26.34亿元,帮助培训当地各类人才27843人次。


奋斗、改变、幸福……故事写在德庆卓嘎的脸上,写在日喀则人民的心里,写在上海与日喀则的历史中,推动着日喀则又好又快地奔向小康。那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真情:让中央放心人民满意


72岁的平措,曾经的日喀则地委书记、*协西藏自治区副主席,一说起上海援藏干部,老人动了情,足足讲了两小时,“今天的日喀则,经济发展快、局势稳、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安居乐业奔小康……这些,与上海干部20年的奉献分不开,与上海人民的关心分不开。”


让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这是上海社会各界对投入援藏的共识:对口支援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是上海义不容辞的。历届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援藏工作。2007年6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特意接见了第五批全体援藏干部,勉励大家在雪域高原“建功立业、历练人生”;2007年12月6日,时任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在2007年上海援藏工作总结上做出了重要批示,提出“上海援藏工作要争取走在全国的前列”;2013年底,市委书记韩正再次明确提出,“上海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当地*委和*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新一轮援藏工作做得更好,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小康作出应有贡献。”


为了这个目标,上海市专门成立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协调,研究决策援藏工作重大事项,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援藏工作要求创造必要条件。


实事:把温暖送进牧区农户


从日喀则驱车到相距最远的亚东县,刚进县域,可见傍湖依路的山坡上,暗红色的藏式围墙正围起一座全新村落多庆村。45岁的米玛次仁,乐呵呵地说,“原来的多庆村,农牧民散住各地、吃水都难,而今*府直接把水、电拉进了新村,每栋造价12.5万元的新居,*府补贴10万元,剩余部分村民以工抵酬,不用一分钱,就可以住进新房。”


支援重心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农牧民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这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思想。


20年来,上海为江孜县幸福新村、拉孜县锡钦村等182个村实施的安康工程,让22915户农牧民安居乐业;先后援建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地区职校等58所学校,其中,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已成为全区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前茅;通过援建,完善了5个县的11个乡镇卫生院(所)的硬件设施和医疗设备……


将西藏人民当亲人,扎根高原建西藏,上海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总体方针,更注重增强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积极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输血”式向“造血”式支援转变,截至目前,已帮助当地培训各类人才27843人次。


在江孜,依托“英雄城”历史,上海援藏资金投入2000余万元,打造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实景剧《江孜印迹》,发展当地旅游业,使参演的农牧民每月至少收入2000元。在萨迦,发展传统的民族舞蹈堆谐,在最近的一次堆谐文化节上,参与演出的农牧民群众达1200余人次,吸引中外游客5.2万人,商品交易额达600余万元。


理念:规划为先、全国前列


近日,连续采访了上海第一批至第七批援藏干部中的代表。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说起工作时,无一例外地讲到一个重点:规划。


第一批援藏干部许建华记得,当年初到江孜,第一次看到县城的规划,竟是画在一张粗糙的布上。今后的江孜该怎么发展,许建华与其他干部们一起用脚丈量了江孜的每一个角落。领队和大家一起走遍了18个县市和口岸,写出了100多篇调研文章和项目建议书。


调研先行、规划明确,是上海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目前,正在日喀则工作的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自2013年进藏起,整个队伍用时近半年,深入基层,召开各类座谈会,系统全面地完成多份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上海第七批所有资金、项目的规划都已逐渐清晰。扎实的前期工作,事半功倍,为充分发挥援助资金的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自第七批援藏起,上海援藏工作模式又有了全新调整,由上海一区对口支援日喀则一县的对口支援新模式已经全面启动。一幅清晰的五县经济发展“路线图”已在人们眼前呈现:


粮食大县、“英雄城”江孜,一方面打造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通过引进浦东农发集团,打造红河谷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边境重镇亚东,依据当前当地仍处于地震灾后重建阶段背景,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日喀则西部中心区拉孜,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智慧拉孜,将现代化管理模式与西部特点相结合,开展县城管理方式新探索;宗教重地萨迦,依托萨迦寺,与当地传统唐卡绘画资源,一边提升旅游环境与文化,一边为传统手工艺者开设专业工作室……


奉献:做一个大写的人


“情系浦江,做上海人民的优秀儿子;建功高原,当西藏人民的公仆。”当年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被代代干部传承。


不是不知道苦,谁不知道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多少人天天怀里揣着药,走基层下乡村跑工地。不是不知道难,从东部沿海地区,来到西部高原,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几乎像是“两个世界”。不是没有儿女情长,不止一位援藏干部告诉,每一次过年回家时,看到妻子孩子,心里的内疚与难过。


但说起这些,援藏干部们习惯了轻描淡写:谁又掉了牙,谁又对着电脑屏幕落泪,谁又被紫外线晒红了脸颊……点点滴滴的描述中,更多的是满怀着对那片雪域高原的眷恋、不舍与深情。因此,才有了许建华,冒雪翻越岗巴拉山,就为了县里工厂开工的经历; 才有了第三批干部姚建锋,9天徒步穿越考察嘎玛沟,为县里开发旅游布下棋子;才有了纪晓鹏在地震中,冲着大喊“这里没有上海干部,只有救灾干部”……


一批批干部们,早已将藏族同胞,当做了亲人,将西藏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一生关注着西藏的发展,一生援藏。正是他们,为上海与日喀则人们的情谊,为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奏响了时代强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援藏20年直把雪域作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