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姆》传统的传承文化空间,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转型,《查姆》传统文化空间必然发生转型。本文探讨了《查姆》从传统的传承文化空间到当代文化空间的转型,并揭示了转型的意义。
《查姆》;文化空间;转型分析
《查姆》是彝族一部重要的创世史诗,直译“查”是“人”,“姆”是“做”,意译“查姆”是“万物起源”的意思。年《查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查姆》的传承与保护提到了议事日程。史诗的传承总是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的,要探究史诗的传承与保护,必须分析其传承的文化空间的状态。“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有名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定义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1]”《查姆》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文化空间发生了转型。
一、《查姆》传承的传统文化空间史诗《查姆》传统的文化空间主要指祭祖仪式、丧葬仪式与婚礼仪式的场所。在丧葬场所,主要吟诵《指路经》、《丧葬请师经》、《诉苦经》等[2]。在婚礼场所,主要是歌手用彝族的“阿色调”进行演唱《哭嫁歌》。
(一)《查姆》祭祖文化空间
《查姆》的祭祖文化空间一般为户主的堂屋,堂屋中的布局是有规律可寻的。堂屋进去正对面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一般为红色),为平时祭祖专用;桌子前方放有一组“神桌”(比桌子高一倍),神桌紧贴墙壁。神桌是专门供放灵牌及茶汽、酒汽的工具。神桌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左侧摆着灵牌和一个香炉,中间和右边也各摆一个香炉,茶汽与酒汽放在每个香炉的右下角,此外分别在正中间摆两个花瓶,瓶中插有柏树枝,寓意着家人长寿安康。墙壁上贴着红纸黑字“天地君亲师位”的符条(竖着贴,顺序不能颠倒),其两边贴有对联,内容根据自家情况而定。《查姆》祭祖仪式在这样的场域进行,中元节是较有代表性的祭祖节日。
中元节又称“*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初一是接祖的日子,七月初二至七月十五,也就是在接祖后的第一天开始,这段时间称为“供祖”。每顿饭前都要先祭祀祖先,这期间不会像初一接祖那般隆重,把每顿吃的菜都放入一个盛好饭的碗中,拿去灵牌前供祖先享用。供祖期间每顿饭都要祭献且必须在饭前,饭前祭祀体现了对先祖的尊敬,也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到十五那天,把祖先都送到自家岔路口,供品也都放到岔路口,加上纸一并烧掉,这个时候,烧的纸是*纸,烧的量很多,要确保祖先回来一次拿去阴间的“钱”够用。
彝族民众通过祭祖仪式来强化全体成员的共同体观念,提高了彝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二)《查姆》丧葬文化空间
彝族丧葬仪式主要在自家堂屋与墓地举行,于是户主的堂屋与墓地构成了传唱《查姆》的文化空间。
死者入殓前的扫棺仪式由毕摩完成,扫棺寓示为死者扫出棺材里的“煞气”。死者入棺后,棺盖上加一个毯子,最后把死者捏死的“接气鸡”(死者刚死时捏死的一只小鸡)放到毯子上方。料理完以上事情,毕摩举行死者的停丧仪式,首先准备一个葫芦,给葫芦画上七窍代表死者,放在堂屋外棺材正前方,用线把白纸串起来搭成“路”,让死者回归祖先。这时毕摩念《指路经》,《指路经》又称《阴路指明》、《教路书》、《开路经》,“尔亡随祖去,跟着祖先走。你的老祖先,路上等着你。祖先所在地,祖辈的故乡,祖宗生息过。跟随祖去啊,尋找老祖宗……[3]”毕摩念诵《指路经》意为专门为死者指明道路,内容涉及彝族先民的迁徙史。毕摩念诵经文的时候,死者家属进行“绕棺”(围绕棺材走)仪式,每当毕摩念三声“福”字时,家属不论走到哪里都要跪下。绕棺进行三次,仪式一般持续到凌晨四点钟。第三天刚刚黎明,死者家人吃“压材饭”(银器与糯米一起煮),吃到压材饭表明死者最挂念的人是他。出殡前念《指路经》。指路先指地面上的路程,即过去祖先住的地方,然后又指到阴间十道阎王殿。指路词为[4]:
某氏老人你(指亡者名),昨天这一夜,给你讲故事。今天你要起程了,给你指指路。你死有三*,一*归家中,归家守灵位,一*守坟堆,一*进阴间。今日你起程,先向天地拜,一要拜家堂,二要拜祖宗,三要拜灶君,四要拜苍龙,拜完这一切,你就出门了。今日朵觑我,要给你指路,你要仔细听。你若不细听,会把路走错,找不到祖宗。指完路后,叙述十道阎王殿:第一殿守门的是一对狮子狗,要拿粑粑喂。第二殿守门的是两头牛,要拿草喂。第三殿守门的是一对骡子,要拿蚕豆喂。第四殿守门的是一对马,要拿料喂。第五殿守门的是一对大山羊,要拿盐喂。第六殿守门的是一对猪,要拿猪食喂。第七殿守门的是一对鹅,要拿菜喂。第八殿守门的是一对老公鸡,要拿鸡食喂。第九殿守门的是一对鸭,要拿菜喂。第十殿守门的是一对绵羊,这一对绵羊有小牛高,要左手拿着粮,右手拿着草,这样来喂它,它就不拦你(畅通无阻)。过了十王殿,再走一程路,就到千家寨。你的祖宗们,就住在那里,你归祖宗去。
毕摩念诵完经文准备出殡,送葬抬棺的有八人,前后跟随死者的家属,走在前面的家属不能往后看。收拾死者物品的人走最后,到合适的地方把死者的东西烧掉。火葬完死者后,送葬的所有人方可回家。下葬的日子由毕摩重新测算,地点也要由毕摩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来选择。到了下葬那天,天不亮就要到山上,天亮时所有人都要回到家中,下葬时不用毕摩念诵经文。
满三年后脱孝,所有亲戚都要来,脱孝仪式隆重,杀羊、杀鸡,孝子跪在坟前。毕摩在期间大致讲述:死者是在什么时候死的,这是某某的孝布,今天白布烧了换成红色的。毕摩念完这些,孝子磕完头烧孝布,随后依据“男左女右”的习俗把红布戴在手臂上。这些仪式结束,死者的整个葬礼也就完成。
彝族传统丧葬仪式的主题,主要是为死者招*续魄,或祈愿死者升天,或是祝愿死者早日再生。
(三)《查姆》婚俗文化空间
在彝族的婚礼上,歌手用彝族“阿色调”演唱《哭嫁歌》。姑娘要出嫁了,父母邀集亲友,在场院里用竹子搭起“青棚”,在地上铺上青松毛。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姑娘由女伴陪同到青棚里歇宿唱《哭嫁歌》。
彝族缔结婚姻时,青年人按照长辈规定的“提亲、测八字、定亲、下聘礼、嫁娶、回门”这些程序完成婚礼。提亲,又称“讨婚”。男方第一次进女方家门提亲有本家支的亲属陪同,与女方家属一同商议这门亲事。回到男方家后,男方阿爹邀请毕摩来家中测生辰八字,测出*道吉日,又请毕摩去女方家,把男方测的生辰八字及*道吉日告诉他们,看一看是否门当户对。若女方家测跟男方的相差不大,这门亲事也就基本定下来,接着双方的阿爹阿嫫开始走动,离成亲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到了选定的*道吉日举行定亲仪式,由毕摩带领男方家到女方家的屋内外摆酒席。下聘礼不用单独选日子,男方家任意一天把聘礼折成现金敬给女方母亲。到了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由女伴陪同到青棚里唱《哭嫁歌》[5]:
大片田地里,谷稗一起长。
留谷作种子,稗子被抛弃。
……
姑娘非常不愿意离开爹娘,离开从小相处的伙伴,离开家园,可是时间快到了,又不得不离开:
菜叶若枯*,夫家说闲话,
汲水水浑浊,夫家闲话多!
……
到了男方家,二人进入正堂屋拜祖宗,由毕摩敬告祖先家中增加新人,保佑其无病无灾、家庭和睦。待女子嫁到男方家第七天时,夫妻二人都会回到女子娘家,这个过程俗称“回门”,回门表达女子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双方才能得到公认。
彝族在婚礼仪式上演唱《哭嫁歌》,表达了出嫁女子的离愁别绪之情。一方面,女儿离开家人,情感上舍不得;另一方面,表达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要哭。
二、《查姆》传承的当代文化空间由于时代变化,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的传承文化空间已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文化空间正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剧院的出现、新型文化节的产生、传习班的开展。
(一)《查姆》的文化节传承
自年成功举办首届查姆诗会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年3月10日由双柏县委、县人民*府举办的诗歌活动查姆杯“养生福地,生态双柏”,是查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届诗会都会邀请国家重要诗歌刊物、主编、编辑和有影响的省内外的诗人参加诗歌研讨和采风,最终由大赛组委会公正、客观的评定比赛结果,给予选手相应的资金奖励。查姆文化节的开展,促进了双柏文艺的繁荣,一批学者在《诗刊》、《民族文学》、《人民日报》等刊登过自己的作品,同时查姆文化节也是打造“中国彝乡”的项目。
新型文化节的创办是古老彝族文化的延续,当代的学者、*府人员、群众以另一种方式重现着彝族古老的仪式。文化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展示地方形象。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及*府部门的管理不断完善,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查姆》的传习班传承
为推动《查姆》活态传承及非遗保护工作的有续发展,自年以来,双柏县文化馆成立非遗传习班,40多人学习各个活动的仪式,在寓教于乐中提高“非遗传习人”的意识。
年10月26至27日,双柏县年查姆传承人(毕摩)培训班,在双柏县文化馆多功能培训教室开班,来自安龙堡乡、大麦地镇、法脿镇的部分彝族毕摩和县城民族文化爱好者近40余人參加培训。(1)毕摩培训班的开展,主要是由于老一辈的毕摩有很大一部分已经离开人世,查姆文化的传诵后继无人,通晓彝文的人数不多。通过培训,让参训学员进一步明白查姆的重要性,认识到查姆在双柏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毕摩从小就要受到严格训练,古老的毕摩主要以世家传承为主,发展到现在,专业的毕摩人数已寥寥无几,双柏县组织的毕摩培训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毕摩传承人的范围,《查姆》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三、《查姆》文化空间转型的意义《查姆》文化空间的转型,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近年来,在*府部门的扶持下,已然转变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邢莉在《民俗学概论新编》一书中提到:“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化、实用主义盛行以及国家权力的强势进入等原因,农村的社区关系也变得复杂
最终导致乡村习俗的特点、构成要素、文化功能等多维度变迁。[6]”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查姆》的祭祖仪式、婚丧习俗都发生着深刻演变。如彝族原在婚礼上盛行的“抢婚制”风俗,今天彝族民众结婚这一风俗已不复存在;原来大户人家持续十来天的丧葬仪式,小户人家一般举行三天,今天无论贫富贵贱都是为期两天半就结束。
《查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其文化空间的传承动力主要是当地*府和文化部门。地方*府一方面是为了贯彻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另一深层原因是开始意识到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民俗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城市打造民俗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能已经成为各地*府可持续发展方针上的共识。*府的号召、推动作用更直接地体现在《查姆》传承班的开展,楚雄州财*给予当地资金扶持等。这一*府意识的转化,使*府、文化部门成为《查姆》文化空间蓬勃发展的推动力。
有了*府基金的扶持后,当地文化部门逐步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圆满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姆》的分阶段保护工作。年双柏县*府与楚雄师范学院共建了查姆文化研究基地,大麦地镇下莫且法查姆文化传习所在积极开展。在大麦地、安龙堡乡规划建设查姆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打造彝族特色民居、彝族服饰、彝族饮食文化,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查姆》文化空间在*府、文化部门的推动下获得生机勃勃的传承。
……
买云南特产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划阿细先基团队
责任编辑
纳吉兹莫
来源
《北方文学》年21期
点击[原文阅读]让精彩继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