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走进了解游玩峨山,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
TUhjnbcbe - 2020/11/17 1:53:00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7064742.html

峨山旧名嶍峨,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是云南4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滇中革命的摇篮,峨山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年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居住着彝族、汉族、哈尼族、回族等25个民族,其中彝族为主体民族,彝族人口占57%,有聂苏、纳苏、山苏等十多个支系。

峨山彝族自治县东接玉溪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邻。

峨山县城设于双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千米。峨山县辖2个街道(双江街道、小街街道)、3个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3个乡(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

阿普笃慕文化园

在峨山猊江、练江两河交汇之处,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长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笃慕。阿普笃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纪80年代初,峨山在对彝文古籍进行翻译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画像。年4月,峨山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彝学专家和彝族聚居区的数十位学者进行论证,并取得共识——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塑像,同时决定每年举行彝族祭祖节。

年,峨山建立了占地面积19亩的阿普笃慕文化园,包括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和祭祀广场。自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彝族祖先文化节后,峨山成为了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

彝族纳苏支系

富良棚乡境内土著民族彝族源出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恙游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元明清时期,彝族称“罗罗”。据清康熙《嶍峨县志》载,境内有“黑倮倮”、“白倮倮”、“仆喇”、“山苏”。民国时期称夷人、山苏。夷人分黑白两种。建国后,统称为彝族。峨山彝族有纳苏、聂苏、勒苏三个支系。富良棚乡的彝族属纳苏支系,占全乡人口的98%以上。

彝族聂苏支系

峨山彝族聂苏支系(俗称花腰彝)主要居住在县城东南郊区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维堵、雨来救3个村委会,有户共人。

峨山彝族花腰妇女服饰主要由头饰、大褂(长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带、围带、裤子、花鞋及佩饰手帕、烟包、银饰、缨须等组成。服饰分青年、中年、老年和丧葬服饰,每个彝族花腰妇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服饰穿着有严格的区别。

彝族花腰妇女服饰最有观赏和个性特征的是花饰图案和花边纹样,分布于整套服饰(除裤子少许外)的图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为表现内容,每种图案施于服饰的哪个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和传统,并且根据每个图案的含义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征意义。

彝族花腰妇女服饰是峨山彝族聂苏支系妇女的传统服饰,也是峨山县民族民间服饰的精品和代表。服饰制作工艺精湛、刺绣精美、装饰突出,色彩艳丽高贵,花饰图案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劳动观、生育观和爱情观。

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共有83项,其中代表性传承人41人,省级6人、市级13人、县级22人。全县共有14个“彝族花鼓舞”传承点和2个“彝族四腔”传承点。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饰”

“彝族四腔”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旧时是主要用于丧葬时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尔后逐渐演变成以舞蹈为主、歌为辅的表演形式,并且成为逢年过节、拜年贺喜、联欢庆典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花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变化万千,要么蹬、顿、甩、收、跳、越,要么吸脚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脚,同时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落,粗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彝族的“跳乐”动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调则多以汉族的花灯调为主,有35种表演套路,结构完整,内容、形式多样,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誉。

花鼓舞与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歌舞都是由乐器伴奏或边唱边舞,花鼓舞则是唱一段停下来舞,舞一段停下来唱,唱时无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边上敲着节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张弛有度。急鼓刚劲有力,热情奔放,催人奋进;板鼓缓沉柔软,柔中带刚。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畅,或舒缓的花鼓舞节奏中,仿佛可以窥见彝族人民生产劳作、节庆习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踪迹。

花鼓舞在峨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县内约有支花鼓队,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是一种全民性的舞蹈。在峨山,想要欣赏一场花鼓舞表演并不难,要么在乡村的操场,要么在县城的广场,随时有可能邂逅这种舞蹈。

省级非遗传承人柳学光,峨山县岔河乡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爱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多次参加省、市、县民族民间文艺演出。

市级非遗传承人鲁*富,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九龙村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周兴,云南省峨山县岔河乡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为数不多且有较高表演质量的表演者之一,与省级花鼓舞传承人柳学光共同编创的动作套路“柳周对脚组合”、“那本毕”、“*跳脚”等。

“彝族服饰”

峨山“彝族服饰”凭借其精巧的设计、精湛的绣法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峨山彝绣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精品评选荣获金奖;年,李绍萍、肖会玉、李莲英3位绣娘被评为省级刺绣工艺大师。

峨山县女能人协会理事长杜琼珍于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护、传承和发扬彝绣文化的大旗。该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级刺绣工艺大师在内的员工18人,同时还有相对固定的绣娘50余人,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大师+绣娘”的经营模式。省级刺绣工艺大师李绍萍是慧玉公司的设计师,主要从事“纳苏”彝绣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绣娘的培训与管理等工作。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莲英,峨山县富良棚乡大寨一组人。她13岁便开始跟随外婆学习彝族服饰的制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莲英通过看到的花、鸟,通过自己的想想,就能设计出各种搭配,画在样纸上裁剪出来,再用彩线刺绣在布上。李莲英绘画制作的衣服、围腰、带子、挎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喜爱。

省级非遗传承人肖会玉,峨山县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里老一辈妇女学习,熟练掌握彝族剪纸和花腰妇女服饰制作技艺,在剪纸和刺绣的图案花样、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独创的设计,其作品深受欢迎,远销省内外。

在出嫁前亲自缝制一套精致的花腰彝妇女服饰,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妇女服饰制作步骤多而繁琐,其中剪纸便是一项关键工艺,要将剪好的服饰花粘贴于布料,再按图样刺绣,最后把上百个服饰部件拼缝起来,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于刺绣,但会剪纸的人寥寥无几,肖会玉是峨山熟练掌握剪纸工艺并能承担传承任务的几个花腰彝妇女之一。

作为彝族服饰的传承人,依托云南省“土风计划”暨峨山县彝族聂苏(花腰)服饰文化传承示范村项目,肖会玉在家中建立峨山县彝族服饰(花腰)日常传习所,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向年轻族人传授花腰彝服饰文化和彝族刺绣工艺。

肖会玉的女儿钱映花和钱映春深得母亲真传,已经全面掌握剪纸、刺绣技艺,钱映花还承担了峨山县花腰彝服饰花剪纸初级教学光盘的主讲老师任务,二人被相继被评为县级民族民间工艺师。

“彝族四腔”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声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药腔)之一,主要流传于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华宁,以及红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带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县境内小街一带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传。四腔大约起源于明代中晚期,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并且和当地彝族“吃火草烟”的习俗活动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汉语演唱,音乐则保留了彝族风格。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话”等部分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头腔”“二腔”“三腔”“四腔”,这四个腔每唱一遍,只唱完两句词,“头腔”唱四个字,“二腔”唱三个字,“三腔”唱四个字,“四腔”唱三个字,唱完一遍为一个转板,四腔由此得名。

四腔有齐唱、领唱、对唱、说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调时而高亢、时而柔和,节奏舒缓,交替运用真假声,演唱难度较大。四腔演唱,有愉悦身心、抒发情感、交友择偶等作用,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传播生产生活知识、教化民众、增进民族认同感等社会功能。

四腔代表了当地彝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彝族音乐文化的积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省级非遗《彝族四腔》民间艺人龙兰珍,岔河乡谢扎村委会象鼻小组人,龙兰珍是峨山县岔河乡内知名的彝族山歌、调子演唱者,熟练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龙兰珍每年积极参加我县历年火把节山歌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峨山县文化馆彝族四腔传承人培训班”担任授课教师,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承担起《彝族四腔》的传承工作。

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刚,峨山县小街谭昌勒村人。自幼喜爱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制作

峨山县化念镇司法所徐宝安自幼喜爱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跟随师傅进行学习彝族传统民间乐器制作,他善于钻研和领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全面掌握了龙头四弦制作和雕刻技艺,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徐宝安的传统龙头四弦雕刻技艺,迄今共雕刻制作各种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现代的结合,现为市级传承人。

彝族毕摩

丧葬祭祀是毕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级非遗传承人龙祥旺,峨山县小街街道小棚租村。年开始拜师学习彝族经文、祭祀礼仪等,通过学习钻研便开始独立从事丧葬、节庆典礼仪等的祭祀活动。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丧葬祭祀、风俗礼仪主持经历,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现已熟练掌握了近个彝文字的书写和读法,熟识九成以上彝族经文,对彝族祭祀活动的仪式、程序、内涵全面了解,娴熟掌握。现为市级传承人。

峨山县最年轻的彝族毕摩李晓明,掌握彝族毕摩的操作程序、经文的念诵、使用器具等。

民族节日

彝族花鼓舞艺术节

年7月14日,第三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在玉溪峨山民族团结广场拉开了帷幕。阿哥阿妹们,身着节日盛装,肩挎花鼓载歌载舞。尽管当晚下着大雨,并没有影响人们观看节目的兴致,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周围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

此次活动以“激情七月,鼓韵峨山”为主题,参加此次比赛的队伍有11支,每支队伍20人,共人。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意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传统歌舞乐合一的一种祭祀类仪式舞蹈,主要用于彝族民间丧礼仪式展演,表达驱*安*、送灵归祖的文化象征,也在“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重大民俗节祭展演,广泛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与大龙潭等乡镇。

火把节

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儿女们便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喜悦的心情成群结队地来到位于大西神山之巅的火坛,为神圣的取火仪式做准备。与此同时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期待着亲身感受火把节神秘的“钻木取火”仪式。

9时9分吉时一到,锣鼓喧天,长号、唢呐齐鸣,身着盛装的彝族毕摩念诵着古老而神秘的《取火经》,围着火坛中央的神石跳动起来,所有人静默以待,虔诚祈福,毕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扬,呼唤着祖先神灵的保佑,庇护家庭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早已等候在神石顶上的取火者把特制的钻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里,使出全力不停地转动。一会的功夫,神石顶冒起了青烟,取火者赶忙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用火种点燃第一根火把。火把点燃后,取火者站在神石顶上,将火把高高举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头往上一看,火把似从天而降,顿时,神山之巅欢呼雀跃,人们顶礼膜拜,鞭炮声、唢呐声响起,彝族人民与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离开火坛,来到塔甸大西分火点,身着美丽服饰的彝家女,敲锣打鼓,围着用火坛取来的圣火点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圣火,各乡镇在次等候火种的人们络绎不绝,大家纷纷取得火种后,念着《取火经》伍浩浩荡荡的簇拥着火种,把火种护送至彝乡各地。

火种一路向县城传递,火种传到哪里,哪里就变成欢乐的海洋。每到一个乡镇,人们都会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杀鸡宰羊摆宴庆贺。火种传递到人间天堂—岔河凤窝,锣鼓、长号、唢呐响彻凤窝,伴随着舞龙队、花鼓舞的跳跃,凤窝人民与来宾们载歌载舞,喜迎火种,举行火种交接仪式,欢度火把节。

当夜幕降临时,从大西神山火坛取来的火种,在取火队伍的呵护下,途经村村寨寨一路传递到达峨山县城阿普笃慕文化园。随着长号礼炮的响起,现场顿时沸腾起来,锣鼓声、歌声、彝族独特的号角声响彻整个文化园。上香行礼,敬告天地,为峨山人民祈福。接着敬供三牲、果品、圣水,并撒五谷,彝族毕摩念诵《祭祖祈福经》和《祭文》,追忆祖先阿普笃慕,表达感恩和崇敬之情,每个环节都充满神圣感。仪式结束后,彝族群众便络绎不绝地向阿普笃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

晚上8点,吉时一到,成千上万的彝家儿女便欢呼着、雀跃着,用从大西神山火坛火种点燃位于县城民族团结广场的主火把,此时,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大西神山火坛位于塔甸镇大西村委会花街旁的大西山顶峰,距县城90公里,海拔余米,总占地面积亩,由火坛和绿化带两大部分组成,火坛基海拔高度余米,火坛分三层,高度7.5米,三层之上龟背巨石高2.1米,总高度10.6米。站在火坛第三层上,极目远眺,群山收眼底,可谓“一览众山小”。

大西神山被誉为“火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峨山及周围地区彝族火把节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态钻木取火的地方。钻木取火仪式是峨山彝族火把节的最大特色和亮点,通过这种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续。

“开新街”

年2月4日下午,以“梁子一路情·扎实唻果嗦”为主题的开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在峨山县塔甸镇、富良棚乡拉开帷幕,在为期6天的系列活动中,游人们不仅能在塔甸镇和富良棚乡观赏到油菜花海,还近距离接触到原生态的彝文化祭龙、接送花鼓娘娘、舞龙争霸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本地和外地游客前来赏游,扩大了峨山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节日,流传于富良棚乡、塔甸镇、岔河乡、甸中镇一带,节日定在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子天。开新街的日子,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奏着古老的乐器,耍着龙队,跳着花鼓,从各个寨子朝街上涌来。整个街子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以龙狮队领头,其后为壮观的花鼓队、“猫猫舞”“蚌壳舞”彝族武艺、杂耍等表演队,从街头至街尾进行行进式表演,直观展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

年的开新街,不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除了迎宾、文艺队巡街表演、舞龙大赛、花鼓舞大赛、彝人长龙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绣产品展销、彝族特色美食一条街、土特产品展销等数十项内容外,还新增加了万亩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龙实景演出、中国最长彝绣作品封针仪式、“龙腾鼓震·花海骑行”全省山地自行车邀请赛以及首届中国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文化研讨会等创新项目。

而开新街的活动范围也从原来仅在集市上进行,扩展到万亩油菜花海、塔冲村等地,把原来以祈福和文艺表演为主的传统开新街活动,创办成了集游、购、研为一体的开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游节。

2月6日在富良棚乡塔冲村举行的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文化研讨会,无疑是这些活动中的焦点。富良棚乡境内古老的彝族民间信仰、民间文艺、语言文字、服饰刺绣等有着良好传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龙崇拜为核心的祭龙、敬龙、舞龙、护龙的彝族龙文化,以及彝族传统民俗咪嘎哈祭祀、开新街游艺巡演等活动,一直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内涵。

富良棚乡被列入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行列,这不仅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等实践层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理论与方法等学术层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乡塔冲村是一个彝族山寨。开新街期间,这里的文化旅游活动把很多游人都吸引到了这里,其独具特色的广场舞大赛、彝人长龙宴、民俗活动展示、大娱乐篝火晚会等活动,让游人在狂欢之余,尽享当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年在玉溪举办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将在峨山县民族团结广场舞台举行外场演出。

本届歌舞乐展演汇聚了全省16个州市22个民族的多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于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聂耳大剧院开幕,将在6天时间里展演63个节目。

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节目单

演出时间:年12月13日上午10:00-11:30

演出地点:峨山县民族团结广场大舞台

演出节目:

1、传统类舞蹈《磨皮花鼓舞》玉溪市代表队

2、传统类器乐《阿哥四弦转花乐》红河州代表队

3、创新类舞蹈《滇池风韵》昆明市代表队

4、创新类声乐《赶花街》文山州代表队

5、传统类舞蹈《跳左脚》楚雄州代表队

6、创新类舞蹈《陶趣》临沧市代表队

7、创新类器乐《怒族儿女欢乐多》怒江州代表队

8、传统类舞蹈《尼西情舞》迪庆州代表队

9、创新类声乐《灶台歌》玉溪市代表队

10、创新类舞蹈《幸福的日子》红河州代表队

11、传统类声乐《红昭和绕觉席那》昆明市代表队

12、传统类舞蹈《龙虫舞》文山州代表队

13、创新类声乐《赛装》楚雄州代表队

14、传统类舞蹈《怒苏·嘎》怒江州代表队

15、传统类声乐《放猪调》临沧市代表队

16、创新类声乐《丰收的喜悦》迪庆州代表队。

参演人员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22个民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主的演职人员余人。其中还包括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等6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余人。

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层编导与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经过精心挖掘、整理、编创,将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参演节目中精彩呈现,使本届展演成为一次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特产和美食

峨山培育和壮大核桃、竹子、魔芋、温带水果、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发展种植核桃41万亩、竹子20万亩、魔芋3.7万亩、温带水果亩、油橄榄亩。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国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云南省标杆性白酒生产企业之一。玉林泉酒源于三国时期,扬名于清朝中叶,民国初期享誉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一千多年来玉林泉酒始终固守着云南小曲白酒独具的酿酒秘艺:小罐发酵、木甄蒸馏、掐头去尾。以云南独有的小罐作为发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网状结构和良好的透气性促进了酒体的均匀老熟,发酵周期长达32-38天,使酒香蕴育得更为充分、浓厚。蒸馏所用木甄吸收了多余的水分,散热又慢,使蒸馏出来的酒体纯粹,并带有清新木质香。蒸馏出来的酒,“头酒”过热、“尾酒”嫌淡,玉林泉仅摘取中间段小部分酒,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协调,酸酯协调度好。

玉林泉酒生产用水玉林泉水为终年涌动的活泉水,富含锶、锂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于3个德国度,PH值在6.5至7.5之间,属最适合酿酒的生态用水。独特的酿酒秘艺和上好的生产用水,酿造出了独具特色、口感极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绵、甜、净、爽的独特风格及晶莹剔透、清香淡雅的个性魅力,牢牢占据广大饮酒爱好者的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激情与欢乐,绵绵不绝、日久弥香。

峨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丰富,雨量充沛,盛产各种野生菌。峨山人自创的菌全席,包括干巴菌、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等,烹饪方法有多种,可炒可煮,味道鲜美。

峨山舂鸡

民间广为流传的峨山舂鸡被称为一道彝族名菜,舂鸡因加入当地产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独特,麻辣鲜嫩,尤以小街舂鸡尤为有名,由于麻、辣、香等味渐渐融入清甜鸡肉之中,吃起来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

化念烤鹅

化念镇素有“火凤凰”的雅称,又有“天然温室”的美誉。这里有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天然牧场,当地人饲养的家禽就以大鹅为主。化念烤鹅,因鹅体饱满,腹含汤汁,滋味醇厚,从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腻的特点。

坡脚杂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带,此菜与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峨山师大牛肉汤锅

店在峨医院旁登云村路口,是一家传统的彝家牛肉汤锅饭店,至今有二十余年的经营历史。

柴火烧煮做出来的牛肉汤锅是有原汁原味,这家店煮牛肉汤锅一直只用柴火,从来不用煤和焦炭烧煮,也不放任何调料和味精,但吃了感觉是回味无穷,吃了念念不忘。食材用的是上好的*牛肉,供应商供应的都是原生态环境下放养的生态*牛肉。

全竹宴

到了彜人谷,除了领略竹海的独特魅力之外,一顿丰盛的竹宴美食可是不容错过的。竹宴是以竹海山珍为特色的美味佳肴,以竹笋、竹荪、竹胚胎、竹蛋等为原料,每一道菜都与“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三大碗

素有美誉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鸽子宴

一鸽胜九鸡。自古以来,鸽肉不仅是皇家贵族宴席中的上乘美味,同时因其具有滋补养颜、延年益寿等功效而受到老百姓热捧。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玉溪市峨山县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岔河乡鹏展村

塔甸镇统邑村

塔甸镇大西村

中国传统村落

峨山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塔甸镇大西村

塔甸镇大西村委会戈嘎村

甸中镇八字岭村

甸中镇栖木墀村

岔河乡安居村

富良棚乡雨果村

塔甸镇亚尼村委会伙枇杷村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凤窝村荣获“年中国最美村镇生态旅游奖”

塔甸镇大西村

大西村位于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亚尼乡,距峨山县城公里,塔甸镇46公里。南北与新平县新化乡及峨山富良棚乡接壤,西面与楚雄双柏县隔江相望。


  

大西村属山苏族(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开始把山苏族作为彝族的一个分支)。有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山苏语),大多数40岁以上的群众不懂汉语也不懂彝语,与外界交流甚少,山苏人很害羞,甚至不与附近其它彝族村寨通婚。

大西作为山苏族的主要聚居地,现被称为“山苏第一村”。据彝文文献及一些汶文地方志记载,山苏人自古生活习性较为粗野独异和落后。

大西村建筑形式均是土掌房。土掌房,又名土库房,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土掌房大多建盖在干旱、坡陡的山区。建筑材料以土为主,屋顶覆土约20厘米厚,墙也十分厚;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人住其中,冬暖夏凉。土掌房民居,一般每户都盖有楼房及平房两部分,屋顶是晒场,山区平地金贵,屋顶就如同人造平地,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贮存凉晒的空间,这就是云贵高原很多民族都习惯住土掌房的原因。

传说中的大西土掌房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瓦房和富丽堂皇的新式洋房。当然,还有*府组织的整村改造,以新材料建设土掌房样式的“彝族民居”。火塘也早已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火盆,不用时放在屋外,用时在外烧旺后抬进室内烤火、烧粑粑等。

彝语称火为“母多”,母就是雷,多是燃、亮的意思,“母多”代表着雷产生的能燃烧的东西。在古代,彝族群众用火来取暖、照明、防身、煮食物、祭祀和庆祝节日。数千年来,彝家人对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在峨山民间有“原火自大西”之说。大西山是彝族古老支系山苏人的聚居地,当地人称其为神山。

大西村委会戈嘎村

戈嘎村隶属于塔甸镇大西村委会,位于塔甸镇西面,距离塔甸镇*府所在地40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戈嘎其正面面朝着波光粼粼、一碧万顷的大西水库,背面倚靠着郁郁葱葱、伟健挺拔的高山,周围被花草树木环绕,四下空寂无人,一片悠远静谧,就像是天神遗落在人间的宝物,真有“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看”之感。

年11月至年4月,戈嘎村成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村,而为了让山苏人适应新环境,新建房屋也基本上是按照原先他们的建筑风格,统一建成清一色的土掌房,全村有30户居住。

走进戈嘎细看之时,又一次被它的传统彝族民居深深震撼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建筑布局尊重原始地形分台、成行,由建筑单体——院落——族群——街巷组成的空间组合井然有序。一栋栋古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整个村子建筑形式大多为连排式,少数为合院式,排排相连,层层相叠,秩序井然。村内整体风貌保护良好,建筑形式统一,一派传统风貌气息。这里的房屋用木头搭建整体结构,墙面大多采用夯筑土墙,墙根脚基础上横架两根结实的小棒,棒上放置筑墙夹板,夹板框内投入富有黏性的*土,一层层杵紧夯实,每层夯土之间加入千年不腐的油松树条,构成筋骨网络,使墙体坚固而有韧性,增强抗拉、抗震、抗扭曲能力。在长墙中部一般还要开门,外加方孔小窗。

戈嘎村于清代逐渐迁居于此。戈嘎村建筑依山就势分台布置,村落建筑群周边点状分布古树,整个村落呈现分台布置的格局,远看建筑布置错落有致,与山形地势较好地结合。该村属于高原丘陵地带,村落四面山体连绵。这里常年冷而不寒,暖而不热,干湿分明,降水集中。村落依山傍水,周边树木丛生,风景美好。村庄建筑布置依山循势,沿等高线分台布置,村前田畴交错,村落背山面田,周围树林环抱,村落前大片的农田形成农业经济特有的大地景观,村落东、西北面树木郁郁葱葱,将村落守护在怀抱,具有典型的“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的村寨布局特征。

摆依寨

摆依寨,彝名西戈待(近音),是树桩林的意思,位于峨山县双江街道宝山村委会,海拔米,有住户96户人,其中彝族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据史料记载,摆依寨发源于清朝顺治年间,已有多年的历史。

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民居依山而建,错落别致,十分美丽。体验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乡土文化、彝家特色美食。

年12月,峨山彝族自治县刺绣协会在双江街道摆依寨小组成立,云南民族传统刺绣传承人、云南民族传统刺绣研发中心主任、云南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廖力耕被聘为名誉会长;年7月,摆依寨获评“云南十大刺绣名村”。

凤窝村

凤窝村是峨山县一个四面环山的自然村,距县城28公里。居住着57户彝族人家。这里海拔米,森林覆盖率达86%,阳光灿烂,嫩绿盈眼。适宜的土壤,每年有两千多小时的日照和丰富的水资源。

即所谓的风土,包括区位、地形、土壤、气候以及民风。特定的风土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烟叶的风格和品质。凤窝这颗遗落在深谷的明珠俨然是农作物和烤烟生长的天堂。

以有机烟叶,有机粮食、蔬菜、水果种植、生态养殖为主的生态文化庄园,与山青水秀、民风纯朴的凤窝村融为一体。

年,凤窝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旅游奖,成为云南省参与评选村镇唯一荣获该奖项的村镇。

富良棚乡雨果村

峨山县富良棚乡雨果村位于绿汁江边,为彝族山寨,遥远的雨果风景如画,木棉花开,碧绿江水从山寨边流过,江对面为楚雄双柏界。

雨果村则几乎全是一个彝族传统建筑土掌房的原始村落,曾因保留完好的土掌房而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在这里你可以追寻到彝家人民生活的最古老的痕迹,体验彝家人民的风土人文。

雨果村的土掌房层层叠叠,一幢连一幢,卧于青山绿水间。远看像个慈祥而饱经风霜的老者,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彝家生生不息的动人传说和曾经的沧桑岁月。土掌房是彝家人世代的居所。每幢土掌房由上下粘连的两排平顶土坯房组成,下排一层,上排带楼,两层。

每幢土掌房自成一体,形成封闭结构,冬暖夏凉。相对独立的土掌房一幢连一幢,把整个寨子连成一片。彝家人平时串门不走街道,走土掌房,土掌房就是彝家人平时串门的街道,能走通整个寨子,如履平地。

甸尾村

甸尾村因座落在三乡河尾端而得名,彝语名“迭咩”。甸尾自然村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总户数,总人口人,主要民族为彝族,彝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98%。

峨山县甸中镇甸尾村委会甸尾村地处峨山县最北端,距离峨山县城45公里。村庄总体座北朝南,背靠来龙山,地处三乡河一带,是一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甸尾村有良田两千余亩,河水清澈绕田流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因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建村;因邻县新平和双柏县及滇南地区北上昆阳,直达昆明必经的茶马古道而兴,商业发达,村庄扩大,人口增多。

唐代就有奚、李两个姓氏人口居住。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随着其他姓氏人口的先后迁入,逐步发展壮大。到清朝时期,已形成了一个上千人的大村落。随着各宗族人口规模的逐步壮大,以宗族集中建盖居室。一条巷住着一个姓氏,一个姓氏的巷前有一道大门,大门高大雄伟,装饰精美。因此,甸尾村就有奚家巷、普家巷、申家巷、王家巷、卢家巷等巷道名称。

到清朝年间,甸尾人还根据村民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需求,分别在村北面来龙山的峰顶、村中心、村正前面、村两侧先后建盖了关公庙、观音阁、五孔石拱桥和山神庙(现已不存)等。

村中四条主街道东、南、西、北四至分明,呈“十”字形状,似一只凤凰鸟,人们常说甸尾村落的形状意涵着“凤凰飞临宝地”之意。这是甸尾人民祖祖辈辈辛勤劳动,不断建设家园的结果。

甸尾村重视文化教育的历史悠久,办学历史长达多年。清朝早期就办有私塾。清代道光年间在山顶修建了一座石塔,并用石头雕琢了一尊土祖老爷的神像,供奉在神塔内,供村民朝拜。由此,山名也就叫土祖山。每逢春节的大年初一,山路上人流络绎不绝,人们自发地备办祭品到土祖神塔朝拜土祖老爷。各灯会的组织也抬着彩旗、供品,敲锣打鼓,前来朝拜,这充分显示了神爷的旺盛灵气。百余年来,这座神塔成为了甸尾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十字街是村落的中心,村落以此向周围四面八方发展,并使村落不断扩大;十字街是集市的中心,明代以来至年,甸尾是方圆十几公里内比较集中和繁华的集贸市场和农产品集散地,十字街就是这个集市的中心,十字街通往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两旁的建筑、空地,是各种铺面和产品的交易地点。如今,虽然集市不存在了,但这里仍然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甸尾先辈们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造就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其布局之合理,结构之精巧,装饰之美丽,功能之实用,文化內涵之深厚,让今天的人们深感骄傲和惊叹,并由衷敬服那逝去的建筑师,给后人留下了这么精美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甸尾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花鼓舞、大娱乐及婚丧嫁娶,既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厚重的历史文化。正月十六送神爷活动,舞龙、耍狮、唱花灯,热闹非凡,为十里八乡的来客提供一次朝拜土祖爷的良机,增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友好往来。

甸尾村组建了八支花鼓队,二百多人参与跳花豉舞,鼓敲彝乡情,舞出民族*,花鼓舞在人民群众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成为外树形象,内聚团结的一种载体。

甸尾村一年中要过很多的节日,但最热闹的还要算正月十六。甸尾的正月十六,是三乡河接神爷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的大年初一,甸中土祖庙的神爷就被接出来,在十八个村寨中周游一圈,二十五日归殿内。

甸尾花灯队的唱功和乐器伴奏水平在县内小有名气,被誉为花灯之村。花灯队每逢节庆之时为村民演唱花灯,以增强节日喜庆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唱内容多以《三访亲》、《闹渡》等古装花灯为主。

“咪嘎哈”是峨山彝族人的祭祀节,汉族人称为“祭龙”。这一节日的意思是:开春,彝家的备耕工作已经做好,祈求老天快下大雨,让村民快快栽秧,确保五谷丰登。

甸尾是革命老区,地下*在这里建立了牢固的革命根据地,年-年,地下*中共峨山县委多次在甸尾举行重要会议,指导革命工作。

甸尾的彝族妇女是绣花能手,服饰满身着花,是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花围腰最具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到云南调研,峨山彝族花围腰被选中带回北京,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岔河乡安居村

峨山县岔河乡安居村位于岔河乡西北边,距离乡*府所在地14公里(是安居村委会所在地),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这是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村庄,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墙角晒着太阳,年幼的孩子在火红的柿子树下追逐嬉戏;这又是一个缺乏年轻人的村庄,因为常年干旱,这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土进城,带走了农村的生气和活力,没有歌声、缺乏青春气息的村庄沉默了。

青龙村

青龙组位于峨山县岔河乡安居村委会,距离安居村委会4公里,岔河乡*府10公里,村子共有89户,人,是一个保存传统比较完整的彝族自然村落。

青龙村地势北高南低,村庄总体座北朝南,背靠青龙山,面临槽子河,视野开阔。据文献记载,由于山腰呈现出弯曲的形态,古时称为大了固,意为坐落在弯区的村庄。后来,由于村庄坐北朝南,背靠蜿蜒起伏的群山依山而建,远远看去像一条盘踞在高原上的巨龙,因此由乡绅改名为青龙,并沿用至今。

青龙村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李氏、方氏、普氏、矣氏四大家族陆续定居于此,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之后,青龙仍旧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彝族传统建筑特色——以石为基,以木为骨,以土为表。以文笔塔、字纸库、大庙六大石碑等为代表的青龙石文化,以青龙李、方、普、矣祖房等为代表的木文化和以祭龙、舞龙、祭祖、祝寿为代表的龙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较好。

峨山主动融入“一圈两带”建设,全力打响“天下彝家·笃慕梦园”名片。完成彝族武艺、彝族四腔、彝族咪嘎哈节三个“非遗”项目及7个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和小街天子山温泉、彝人谷、易峨高沿线生态乡村、大富塔彝族风情走廊四个旅游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凤窝村荣获“寻梦·中国最美村镇生态旅游奖”称号,摆依寨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

峨山自年,《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把“火把节作为峨山彝族的传统节日”起,峨山县就正式奏响了彝文化自觉的号角,峨山县开始打造先祖文化,修建了阿普笃慕文化园,并成功举办首届彝族祖先文化节,使峨山成为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繁荣花鼓文化,在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后,峨山彝族花鼓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升“圣火文化”,新修了大西神山火坛,并将钻木取火和火种传递纳入火把节活动内容;峨山县还通过办好开新街、米嘎哈等诸多节庆活动来传承彝族文化。

锦屏山

锦屏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位于峨山县城以西1.5公里处,以“山如城西的一道锦绣屏风”而得名,是“苍翠灵秀的如屏山水”之地,顺着林间小道而上,路旁的松树、柏树、山楂、香椿等葱笼叠翠,随风荡漾。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山茶、杜鹃、映山红、马樱花、香叶花缤纷丽紫,秀色夺人,点缀着林海青松,令人美不胜收。沿路而上,便来到水源龙潭“蓄水池”,池内水清见底。
  

周围参天大树,宛如一把巨大的伞盖,荫护着池边的圆桌石登。走过蓄水池石桥,便是两座亭阁,亭上雕梁画柱,彩绘精细,右边悬崖绝壁上有一石洞,因岩壁高,使人有入天凌云之感,故名“白云洞”。洞口朝东,石门头“别有洞天”四字为梁广顺所书,洞内壁有一尊栩栩如生的“嫦娥奔人间”雕像,洞前时常云雾缭绕,恰似身临仙境。

普华寺

原名“如是庵”,位于峨山县城东南方向二公里“巽峰山”下,“巽峰山”中间凹陷,两翼突出,形似天然“宝座”,脚下猊、练两江穿城而出在此交汇,依山伴水,风水先生称此地乃“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而普华寺就座落其间。它是我县境内最大的佛教院寺,殿宇楼台逶迤山腰之际,*瓦红墙隐现于山林之中,有“小筇竹寺”之称。

天子山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

位于峨山县小街镇境内,距峨山县城7公里,是集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在晴朗夜晚泡温泉数星星,登天子山眺望太极图,小街特色舂菜系列和鸽子宴让旅程更有滋味。

 

天子山温泉具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水温39°—43°C,水中富含钙、镁、锌、锶、氧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具有康体、美容、医疗等功效。主要景点有百年古树及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景观、段思平与天子庙、范石生将*与古城山、天然太极图等。百年古树及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景观天子山的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这里树木繁茂,有百年苍天古树数十株,景致幽雅,极具观赏价值。

彝人谷竹海

万亩竹海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县城西北边,县城前往老国道公路18公里处,与高香万亩生态茶旅游区相邻。每到周末,就梦想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久违的蓝天、碧水、郁郁葱葱的竹林、广阔的茶园中,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独具特色的农家乐。

它静卧在峨山县桃源般的山谷中,享受着岁月的宽容,在时光里静止。在这里,时间变得多余,人生顿时悠闲得富有诗意。彝人谷的沉静悠远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此度假休闲。

万亩翠竹组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的竹海中,隐匿着错综的小道,漫步竹林间错综的小径,探索竹林深处的风景。可自驾游露营、观竹海、品竹宴、自助烧烤等活动。

当青翠欲滴的竹林,在微风中时而鞠躬、时而摇曳,总是让你如梦如幻、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高香万亩生态茶园

高山云雾出好茶,峨山便是如此,海拔~2米,属哀牢山脉支系,建设时完全按照生态学原理,利用天然形成条件,非常科学完美的加以建设,是其它茶园难以相比之处。
  

在茶山,随处可见背着背篓身着民族服装的彝家采茶小姑娘,她们的采茶手法熟练而轻盈,不一会儿,鲜嫩的茶叶就装满了背篓,在茶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茶园,采茶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欢乐,逐渐装满的背篓后面,留下的是一串串银铃般清脆的笑声。

临江公园

临江公园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南龟岭之下,练江之滨,以公园面临练江而得名。占地亩。其址原为峨山著名风景区灵官殿庙群,历史悠久。
  

临江公园几起几落,几修几建,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嶍峨大地的昨天和今天。“龟岭樵歌”更是生动再现了先民们的美好生活。

塔甸睡美人

“睡美人”为塔甸十八景之一,是进入塔甸所看到的第一景,也是塔甸镇的一张风景名片。其惟妙惟肖的神态,宛若仙女躺卧在群山峻岭之间,额头、鼻、嘴、下巴、胸清晰可辨,惟妙惟肖,好像欢迎着每一位来塔甸观光的人。您只要登上观景台,就可以看到这一美景了。

塔克冲大庙

大龙潭乡塔克冲大庙由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好,木雕艺术突出,未受汉文化影响,仍然保存着当地的文化风俗等特点。土司制度曾经在中国边疆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些关于土司老爷光怪陆离的床说故事中,峨山禄氏土司无疑是一个吸引眼球的代表;延续年,管辖度歌村子,拥有武装度任,在海拔2米的高地修建“避暑山庄”,建造成为“峨阳八景”之一的香柏古祠。

滇中地委旧址

甸中镇是滇中地委旧址觅池冲所在地,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持续发挥,五年来,全国多个市、县部门(单位)上万余人到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性教育。

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的承载主体永远是该民族的主体人群本身。一个民族的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准确地告诉世人。

本文综合于网络,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了解游玩峨山,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