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云南*协报”
红河发源于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村委会的米麓么村。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彝族小村子,村后林密水丰,常年流水不断的。年3月,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柴枫子经过3年徒步考察云南怒江、独龙江、澜沧江、南盘山、金沙江和红河六大水系,逆红河而上,踏进了这个彝族小村。经过实地考察、研究,柴枫子先生与相关部门一致确认,这个彝族小村就是红河发出第一滴水的地方,是红河的源头。这一年的4月24日他和相关部门举行了盛大的立碑仪式,立下了镌刻有《红河源祭》的“额骨阿宝,大红河源”石碑。
“额骨阿宝”是彝族语,它的意思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父亲河。几乎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把自己境内的最主要河流称之为母亲河,但红河不是!它从一开始就被称为父亲河——“额骨阿宝”,红河源头的彝族村民在发出红河第一滴水的山箐建盖龙王庙,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感谢龙王赐给他们丰盈的雨水滋润山林田园,给予红河不竭的水源。这些都足见红河的雄壮和巍山人民对它的敬重之情。
红河处于巍山坝子西部,巍山人常称其为“西河”,旧时则称其为“阳瓜江”,它由北向南,横穿整个巍山坝子。巍山气候温和,红河两岸大多是砂壤地,土地肥沃,过去村民喜欢在两岸种植冬瓜、南瓜,筑塘养鱼,整个巍山坝子就是一个瓜果飘香,鱼菱满川的地方。每当秋收时节,河水粼粼,瓜果遍地,如玉撒地,望之垒垒,景致独特,被旧志称为“瓜江垒玉”,是巍山著名的十六景之一,早已载入史籍。清康熙庠生杨友楠曾题有《瓜江磊玉》诗:
一江两岸似蓝田,翠拥珠拖夹锦涟;
蔓引青畦凝晓露,珠熏赤日累晴天。
龚珍不争供清赏,侑食犹堪列绮宴;
非是崑山来地轴,龙蹄多在蓼花边。
集千沟万壑之源,红河水从米麓么山麓激昂地冲下来后,在一个叫做落马处的地方跌入河床,流入巍山坝子,一路浩浩荡荡地向奔腾而去。
“一水抱古城”是巍山的又一胜景。当红河水流经巍山古城地段时,一改它澎湃激昂地壮美之势,变得格外柔美,温柔地舒展开来,甩出一串臂弯,亲密地搂着古城,然后再重新缓缓起步,出了古城才一路向南疾驰而去。仿佛是红河独为这千年古都披上的一道彩霞,又似有意放慢脚步向古都作不舍地惜别。在古城东南的上坡上放眼西望,俊秀的古城。秀美的红河水,典雅的小村庄,碧玉般的山麓,织锦般的田野尽收眼底,天造神奇的田园风光,美轮美奂的展现在眼前。明代学者杨慎曾寓居于巍山古城东南侧的圆觉寺,与古城朝夕相望,触景生情时写下了“一水抱孤城,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殿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的绝妙楹联。
在古城任何一处,抬头南望,一眼就能看见一座气势磅礴而又十分俊美的高山——巍宝山,是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全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山中建有20多座道观庙宇,大多是明代古建。其中有一座殿宇则与众不同,里面供奉的不是菩萨、神仙,而是南诏的第一代王——细奴逻,它是全国多万彝族祭祖的圣地——南诏土主庙。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年(),南诏第三代王盛罗皮经唐朝钦准,在巍宝山为其祖父细奴逻建盖了第一座土主庙,以后,历代南诏王都被当地彝人奉为土主。
南诏王后裔
如今仍挂在巍宝山土主庙大门口的这副对联讲述了南诏国的开始及消逝,兴盛和衰退,表达了南诏子孙们对于祖先的追思之情,祭奠之情。世事的变化,人世的沧桑,在这短短两句之间表露无遗。雄图霸业已是陈迹,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不忘先人之功,常怀感恩之情。所以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日,南诏后裔的彝人们都要在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每逢这一天,巍宝山一改往日幽静的面貌,从山脚一直到土主庙人山人海,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彝族同胞们相聚在这里,祭拜先祖。在这一刻,宁静的仙山充满了凡间的人情味,不再让人敬而生畏,使人释然地完全地融入到了巍宝山人间的仙境之中。
红河孕育了巍山过去的辉煌历史,必将成为激荡每一个巍山人不懈追逐时代脉搏的宝贵财富。
作者:马愿
策划:李刚
责编:皇甫丹霖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