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锋(左二)深入贫困户调查摸底了解群众急需。
张运锋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院的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年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一年的学习,让张运锋带回了丰硕的学习研究成果。如何把最新的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是他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心动不如行动,敢想也要敢干。年7月16日张运锋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一线双柏县妥甸镇新会村委会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由此开始了他科技扶贫之旅的探索。张运锋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农科技术和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让科技铺就了新会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
调研查实情产业促增收
作为深度贫困村新会村委会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运锋用一年的时间,把新会村委会21个自然村、户农户走了个遍,对户建档立卡户他更是经常入户拉家常,成了贫困户的常客。经过多次走访,动员农户转变传统农耕模式,积极发展新兴农科产业。
通过对新会村的土壤、环境进行分析检测,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张运锋对新会村的基本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多次论证和实验的基础上,他带领镇村干部充分利用新会村交通便利、水利灌溉条件好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着力打造新会蔬菜品牌。
经过摸索,张运锋提议将荷兰豆种植作为新会脱贫发展的重点产业,提请村“两委”研究商议,并用自己的实验成果,说服村“两委”成员和群众。说干就干,张运锋在当地*委、*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争取荷兰豆项目扶持,在种子、化肥、技术培训等环节给予补助。同时牵头引进石林丰卉蔬菜园企业到挂包村以订单方式带动种植发展荷兰豆亩。企业的引进,为培植增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年新会种植荷兰豆93亩,种植户3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0户。年新会尝试反季种植荷兰豆63亩,平均亩收入元,农民增收30万元,为发展一年两季荷兰豆打下基础。年新会发展荷兰豆种植亩,投入项目资金11.6万元,农户增收.6万元,示范带动建档立卡户35户。荷兰豆在农户心中扎下根,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张运锋的带领和指导帮助下,荷兰豆种植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掌握了种植管理技术,新会荷兰豆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逐渐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脱贫致富产业。
敢闯敢试拓宽致富路子
荷兰豆种植虽然给群众增加了不少的收入,但仅靠一项产业,难以实现脱贫到致富的质变。张运锋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的目的是让大家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真正富裕起来。他充分利用新会村作为妥甸镇水稻生产基地这一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云南省科技增粮项目的支持,在新会村种植楚雄州农科院最新研发成果——楚粳39号多亩,发展稻田养鱼项目亩。引导农民向种植优质稻方向发展,实现了水稻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其中所培植的1户优质稻种植大户,增加收入多万元。
在长期的摸索中,张运锋发现,5月份荷兰豆收获结束后,还可以再利用荷兰豆收获后加柴和滴灌,种植四季豆;8月初四季豆收获结束后,又可以种植鲜食玉米,实现“荷兰豆+四季豆+鲜食玉米”的种植模式,亩节约成本元以上,同时这种种植模式还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新模式的推广,使新会村每亩土地较之以前能多增收00多元。张运锋还带领新会村种植农户积极种植新经济作物。年,新会村发展贡菜50亩,亩收入多元;发展澳洲油茶育苗基地亩,促进农民增收20多万元,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
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玉米等旱粮作物育种是张运锋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新会驻村期间,如何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他动了许多脑子。玉米是新会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亩以上。年,在张运锋的努力下,中国农业大学李建生教授专家工作站双柏示范基地在双柏建立,张运锋结合的自己研究实际,引进中农甜、紫黑妹等鲜食玉米品种在新会试验成功。过硬的品质,使中农甜、紫黑妹鲜食玉米很快得到市场和农户的认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在此基础上,直接搭建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与新会的合作平台,把最先进的成果引进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玉米新品种96个,接受农户选择,加快了新会玉米品种换代步伐。同时,他还动员新会村积极与双柏鸿翔养殖场合作,引导农户种植高产、蛋白含量高的青贮玉米93亩,当年就收获.57吨,种植农户增收30多万元。他还探索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响应国家粮改饲重大调整,有效促进了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
搭平台夯基础筑牢致富根基
短期脱贫不是真正的脱贫,脱贫不返贫,脱贫攻坚战才算打赢打好。为此,张运锋积极发动自己所熟悉的种业企业,引进他们到新会进行精准帮扶,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搭建企业帮扶新会平台,助推脱贫攻坚。引进企业在新会村建立了云南北玉种业公司新品种新会试验站、云南德隆种业公司新品种新会试验站,建立了云南西都种业玉米繁殖种新会基地、云南楚雄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会示范基地等平台。目前,已经引进企业15家、引进玉米新品种(新组合)个。引进企业也积极作为,年云南北玉公司就捐赠价值1.5万元的玉米种子,云南德隆种业公司捐赠价值1万元的种子,帮扶新会村玉米种植农户。
在此基础上,张运锋还积极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根据作物的生产时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扶贫科技讲堂。扶贫科技讲堂通过接地气的讲解,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提升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除了自己讲,张运锋还邀请玉米育种家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李建生教授、植物病理专家云南农业大学何月秋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新会进行科技培训。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努力,新会村不仅在年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实现了每户农户都有一项科技产业支撑的新局面。张运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脱贫攻坚路上,始终不忘作为一名科技人员的神圣职责,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扶贫的大地上,向*和人民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中国人才》年第11期
点击上方红色图片可直接查看订阅办法。责编:张圣华投稿邮箱:zgr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