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创世神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
暨第五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
会议综述
年7月26-27日,由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办,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非遗传承研究》编辑部、非遗微刊、深圳弘扬烙画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桃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双柏县鄂嘉镇*委*府协办的“第三届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创世神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在楚雄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及台湾与日本的专家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一百多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彝族文化考察体验活动与学术研讨会。
楚雄州博物馆
7月26日彝族文化考察。与会专家上午在楚雄州博物馆考察了楚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和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
彝人古镇彝族文化主题公园
指尖的记忆彝绣展
下午在彝人古镇彝族文化主题公园见证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火把节的盛大与火热,并在“指尖上的记忆——彝绣动态展”中领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彝绣的动态魅力,感受到了彝族女性的心灵手巧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夜晚参加了彝族火把节都狂欢活动。专家们表示,此次会议考察的非遗项目体现出了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宗旨,对其它的非遗传承保护具有借鉴的意义。
曹晓宏教授
7月27日学术研讨会。上午的大会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晓宏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曹晓宏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对此次会议对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做了三点阐释,并希望楚雄这样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小城市样本能为各位专家的城市文化研究带来启示,祝愿参会专家学者在会议研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
田兆元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博士博士后论坛的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虎文化研究对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城市化背景下怎样让传统文化进入城市的相关思考,并着重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构建自主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陆建非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原*委书记、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教授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出发,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的非遗推广经验,他认为应重视非遗保护中的立法问题并指出青年与学生应该是非遗传播传承的主力*。
柯小杰秘书长
邱硕主任
卢加强院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柯小杰教授、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邱硕、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艺术研究孵化院院长卢加强教授分别代表本单位致辞,表达了对会议承办方的感谢和对大会成功举办的祝愿。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调研基地挂牌
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挂牌
会议开幕式上,在曹晓宏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调研基地”和“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调研基地的挂牌有利于双方加强互补互动,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有效整合中国虎文化研究的多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中国虎文化的研究和资源转化,为中国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合作平台。
开幕式后的大会主题发言由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六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创世神话研究和理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神话、民间故事与记忆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
大会主题发言
下滑观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发言题目为《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他深入阐述了民俗谱系思想,反思了当下创世神话中的中国问题,并在谱系框架下从重建知识系统、构建谱系联合、当代传承实践和扩展研究空间四个维度出发并提出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宗教学研究》常务副主编张泽洪在题为《论道教神仙学说与西王母神话》的发言中就道教中的神仙学说和西王母神话作出比较,论述了道教中对西王母的形象构建及西王母与昆仑山的关系等。
上海师范大学原*委书记、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主编陆建非以《学校和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阵地和生力*》为题进行发言,剖析了上海非遗进校园的现状,指出学校是非遗传承的主阵地,学生是非遗传承的主力*。他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说明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金文发言题目为《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古代婚俗记忆》,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6个彝族民间传说故事,阐释了彝族民间故事中的古代婚俗记忆。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唐启翠以《从斧始初开到禹赐玄圭、青圭礼东方:四重证据重述中国创世神话传承》为题发言,她运用考古学成果,从器物的角度出发,采用四重证据理论重述了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
上海社会科学院毕旭玲研究员发言题目为《中华鯀禹神话时间谱系试探》,在民俗谱系学说的框架下,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社会心理四个维度的变迁与发展论述了中国鯀禹神话的时间谱系,并指出神话叙事在构建文化认同中的重要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秘书长、两岸四地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柯小杰教授在主题发言结束后,对每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评议。
摄影、图像制作:*言涛
下午大会分为6个分论坛继续学术研讨,学者们饱含热情地围绕着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创世神话研究的理论创新和传承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三大主题展开了跨学科、多领域的深入探讨,从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到西南西北各地学者及台湾和日本的学者之间进行了学术观点的广泛交流碰撞与融合,在学术争鸣之中体现出本次会议的大格局。
第一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任志强主持,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柳倩月进行评议。
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王艳发言题目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从文化记忆理论切入解析了白马人的身份认同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志明发言题目为《傈僳族神话传承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研究资料细致详实,井井有条地梳理了傈僳族神话的口传历史并对傈僳族神话的传承进行了深入思考。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姜南的发言题目为《神龙生人:九隆神话民间记忆的视角》,通过对百濮、百越、氐羌等古代氏族中流传的九隆神话进行梳理,揭示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龙崇拜之间的关系。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茜发言题目为《茅盾与中国早期神话学建构》,对茅盾的神话研究学术史做出了详细梳理并准确评价了茅盾神话研究的影响。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枚的发言题目为《秩序与规范:彝族创世神话的深层逻辑》,对彝族阿哲支系的创世神话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了阿哲人的宇宙观和历史记忆。
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柳倩月的发言题目为《土家族创世神话谱系及其文创价值》,通过对土家族创世神话的母题类型和形象系统进行详细的谱系梳理,发掘了土家族创世神话中蕴含的文创价值。
楚雄师范学院讲师胡云发言题目为《非遗保护视野下彝族“梅葛”的活态传承》,归纳了梅葛当下面临的传承危机并分析了梅葛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对民间文学创新发展中的模式建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楚雄师范学院助教李瑶发言题目为《云南石羊盐区龙女故事研究》,将文人写作和民间口头故事结合起来对石羊龙女故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龙女故事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任志强发言题目为《神话的“修复”与“景观”的发明——以绍原创世神话群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的考察》,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论述了该地创世神话和传承人的现状与困境,将口头传统与景观叙事相结合,提出了对非遗开发中本真性与“民俗主义”取舍的思考。
发言结束后柳倩月教授作出精彩评议,对参会的青年才俊势头旺盛表示欣喜,赞赏了青年学者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