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柏县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的双柏模式,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和传统村落保护,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把乡村民族文化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着力点,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新路径。
规划引领,蓝图绘就彝家新寨
依山傍水的李方村资源优势突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按照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牌发展战略,依托李方村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先后编制了《李方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李方村特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被列为州级生态旅游村,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年被列为州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省级特色旅游村,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全州旅游产业重点特色旅游村,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被评定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自此,李方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能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彝寨。多措并举,合力建设“特色村寨”
“二十多年前,我们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不便,搬运东西都靠人背马驼,日子过得也清苦。现如今,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府还帮助我们建盖了新房,我们家也买了小汽车,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这是李方村村民李大妈近几年感觉到的大变化。说到如今的生活水平,李大妈脸上充满幸福和自豪。如今的李方村,红墙绿瓦的民居有序排列,整洁的村庄道路环绕村庄,路边红花绿草,飞碟争相斗艳,给人一种身在景中走,似在画中游的感觉。这是双柏县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年,李方村被列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年)》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为了打造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县、镇*委*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多方整合资金,累计投入多万元,实施了村间道路硬化改造、特色民居提升改造、路灯安装、景观树木移植、人畜分离畜牧小区建设等项目,新建了大锣笙祭祀广场、传习广场、表演广场,打造了“防腐”木栈道核心景观。并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扶持发展特色养殖,支持1户农户开办农家乐。实现了“外”提乡村颜值,“内”增产业动能的发展目标,一幅“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李方村的民族文化的基础比较扎实,有30人以上的大锣队1支,有20人以上的花鼓队1支,有大锣笙协会1个,有省级民间文化传承人1人,有文化活动室1个,有大锣笙传习广场2个,有大锣笙文化传习所1个。大锣笙传承人张成兴介绍,他是毕摩的第四代传承人了,一个毕摩必须经过数十年刻苦钻研学习,掌握大量的彝文经典,能主持重大祭祀活动,才能成为职业毕摩。大锣笙舞出来演出时,通常是18人一组,而火把节时,则最多有60多人。双柏县先后举办过多次关于传承、弘扬大锣笙文化的文艺活动,组织了相关培训。“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我每个月也有几百元的“非遗”传承人的补贴,张成兴笑着说。借势发力,彝寨产品显特色
随着李方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日益火热,白竹山景区和李方村民族传统村落自驾游游客不断增多,白竹山绿茶等农副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也借助每年的云南法脿彝族虎笙节、李方村彝族火把节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远销省内外。茶叶产业的不断壮大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并加大力度引进商家,组织商品交易,开办美食街,以生态文化旅游带动商品经济发展。“以前靠种点玉米过活,日子过得很紧。现在,每年火把节都摆摊卖点小百货和农特产品,农闲时候到白竹山茶园务工,收入逐年增加了。”李方村村民佘国峰说道。“今年要多存一些钱,好好把我的房子装修一番,按照民宿标准配套好设施,尽快向游客开放、增加收入。”李方村村民张国清谈起今后的发展,显得信心满满。几年前,他还是一个久居深山,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村民,在李方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之后,他把自己的房子改造装修后,开起农家乐,当上小老板,幸福日子节节高。这是双柏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目前,法脿镇李方村发展农家乐13家,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农事体验和乡土美食。并于年建成静态展室一间,集中展示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特点、彝族服饰、生活生产器物、建筑风格、文化创意产品等,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以旅游促发展,年李方村旅游总收入达到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典范。来源/双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审核/李娅婕
责编/陈明海
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