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双柏庙”、“双柏庙前街”、“双柏庙后街”、“巡道岭”、“仪凤巷”)
武昌有一座很有名的庙宇——“双柏庙”,由于年代久远,庙已不存,现代人只晓得有“双柏前街”而不知道双柏庙在什么地方。笔者查阅武昌历史地图发现古双医院老门诊部西侧,双柏前街的北边。
双柏庙位置图
相传,清代这里原是通往花园山“罗祖殿”的一条通道,道旁有一座庙,被千姿百态的绿色松柏覆盖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庙后有一株古柏,因长高数米后分为两条枝杈,笔直高耸,郁郁葱葱、清香扑鼻,这样一来就给人以树中套树,树中有树,庙内钟声,庙外树影的清新爽快之感。树有灵性,庙依树影钟声而闻名,于是人们就称之为“双柏庙”。庙前的这条通道也就称为双柏庙街。在清末年《湖北省城街道总图》上,庙前的这条街道称为“双柏庙巷”,年《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上标注为“双柏庙街”,年更名为“双柏前街”。位于古双柏庙后面的一条小巷后来就命名为“双柏庙后街”。该巷东西走向,长米,宽2米,清代成街,年改名双柏后街。年9月至年年7月陈独秀在双柏庙后街26号一栋老宅寓住了10个月。
陈独秀与武昌有缘,与昙华林有缘,生前两次来汉都居住在昙华林一带(今天的双柏前街属于昙华林街区)。
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年2月间,武昌文华大学邀请胡适参加该校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演,胡适因要在北京陪同杜威访华并任翻译,就转而推荐了陈独秀。陈独秀2月5日由上海来到武汉居住在文华大学文学院楼,学校专门安排校工郑凯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陈独秀在武汉四天作了四场演讲。2月5日在文华公书林礼堂演讲,他在黑板上写下“中国存亡与社会改革的关系”几个大字,慷慨激昂地说:“中国的存亡决定于社会改造,而求之于根本之解决,又非从教育上着手不可。”演讲结束时,近千学生的掌声和铜鼓乐交织在一起,响成一片。散场后,青年记者包惠僧紧跟在陈独秀身后说:“陈先生,您的演讲精彩极了,我想找您做一次专访。”陈独秀欣然答应。下午陈独秀又在文华大学作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改造社会的三大办法:一、打破阶级的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二、打破继承的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业的受苦;三、打破遗产的制度,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有,应归为社会的共产。“只有贯彻这种革命的方法和信仰,可避免重蹈辛亥革命失败的覆辙。”2月6日,陈独秀在文华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作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的演讲。2月7日应汉口青年会的邀请,陈独秀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作了《新教育之精神》的演讲,听众除了青年学生外,还有许多省议员。当天他还参加了汉口保安会为他举行的欢迎大会。陈独秀在武汉的演讲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宣传只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中国革命才有希望。陈独秀在武汉的活动引起了武汉当局的恐慌,命令他立即停止演讲,马上离开武汉。陈独秀在武昌四天,除了演讲,还发展了两个个共产党员:包惠僧和郑凯卿,两人都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者,包惠僧是中共一大代表。
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
年8月23日,陈独秀在苏州第一模范监狱被国民党监禁五年后,因抗战全面爆发而被释放,9月9日他与妻子潘兰珍,三儿子陈松年乘“民惠”轮前往武汉,居在武昌双柏庙后街26号。据老人们说,这里原来是一个桂系军人的住宅,一栋旧式平房,四周有绿树,院子里有花坛,花坛旁有高树,颇有庭园风味。在国难当头之际,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陈独秀颇感满意。高兴地对潘兰珍说:“国家危难,人民流离,我们能安下身来,实非易事。”他妻子潘兰珍和大多数上海女人一样,虽无文化,但能勤俭持家,每天早起打扫庭院,伺弄花草,伺候丈夫洗漱,然后提篮上街买菜、买报。她知道,看报纸是丈夫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陈独秀的夫人潘兰珍
陈独秀虽然蜗居双柏庙后街小屋,但仍关心时局,夜夜伏案挥毫,写自己对抗战的看法。他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速胜论”者,而主张“持久战”。他说:“日本对中国作战,利在用飞机大炮,速战速决,尽可能的不使战争范围扩大;中国对日战争,利在发动全国民众蜂起参加,持久抗战,尽可能的使战争范围扩大,以消耗敌人的军力和财力。”这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他也认为除了国民党之外,共产党和其他党派都没有力量领导抗战。当然他仅仅是在抗日问题上拥护蒋介石政府,对于其他问题,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例如,他拒绝了国民党要他“组织一个新共党”的提议。他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毕竟民族利益高于党派利益。”
陈独秀频繁会见政要,参与武汉抗战社会活动。他应武昌华中大学学生抗敌工作团邀请到校发表题为《抗日战争之意义》的演讲,激发民族抗日自尊,动员师生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抗战到底,绝不能对日本侵略者存有任何幻想等等,受到师生热烈欢迎。随后他又在北大留鄂同学会上演讲、在汉口青年会、武汉大学演讲,积极宣传抗战。还在报刊上发表20多篇抗战文章,一时成为武汉的风云人物。新闻记者纷纷上门要求采访,不少社会团体也邀请他参加各种会议,发表演说。国民党蒋介石从来没有放松对陈独秀的警惕与监视,不时有特务上门威胁、骚扰。对于来访的人,多数都被潘兰珍以先生“不愿见陌生人”为借口拒之门外,但对于真心抗战之士,却又热情相待。国民党一七九师师长何基沣(就是那个在淮海战役的前夕率领着国民党99军以及57军两个军2万多人起义,从而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大序幕的何军长)上门拜访陈独秀就受到他热情接待。两人相见畅谈抗日时局,商谈抗战方略,相谈甚欢。他们商定派由陈独秀派王文元、濮德志和另一个河南马姓青年,到何基沣师部去,由王任秘书长,濮、马为参谋,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激发士兵及群众的爱国抗日热情,努力造成积极的革命环境,在辖区内尽可能发动土地改革运动打下群众基础,促使军队的革命化。但是此事为国民党特务发觉,蒋介石马上免除了何基沣师长一职,计划失败。
年,张国焘叛党逃到武汉后找到他,希望以他为首另组共产党。陈独秀知道这会被国民党利用,趁机分裂共产党,坚决拒绝。年底,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到双柏庙后街看望陈独秀,陈非常高兴。两人讨论时局,看法一致,董必武诚恳地对陈独秀说:我从老友的角度,劝你一句,写个书面检查,回党工作吧。”当时这是共产党中央对陈独秀回党工作的主要条件。陈独秀表示愿意回党工作,但是坚决不愿意作书面检讨。董必武说:“仲普先生,你的脾气一点没变,你拒绝做国民党的劳动部长,也拒绝张国涛重组的新的共产党,为什么要拒绝回党工作呢?”陈独秀说:回党工作如我所愿,但以书面检查为条件,我难以答应。至今我也不知过从何来,奚有悔!只好让先生失望了。”董必武劝他再多多考虑后就离开了。董必武代表中央来看望他并进行开诚布公的谈话,陈独秀非常愉快,但一个月后,从莫斯科回国的王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抵制毛泽东提出的陈独秀图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毛泽东、张闻天,坚决反对陈独秀回党工作,一手制造“日寇侦探”案,以康生之名,在党的机关报《解放》周刊上登载了一篇《铲除日寇暗探民族公敌托洛茨基匪徒》的文章,污蔑陈独秀是托洛茨基匪帮与日寇合作,每月领取日本人元的津贴,是日本人的特务。对此陈独秀百口莫辩,百思不解:前脚董必武来访,邀请他回党工作,不到一月又污蔑他与日寇合作,是日寇的特务。后来虽经周恩来、徐特立等人多方做工作,事件得以平息,但陈独秀从此断了回党工作之心,与党的裂痕越来越大了,最后永远破裂。随后他谢绝朋友要他去美国和香港的建议,坚持留在国内为抗战发挥自己的作用。年7月,陈独秀离开武汉来到四川江津。年5月,周恩来专门到江津探望病卧在床的陈独秀,二人相见,都非常激动。交谈中周恩来仍继续劝说陈独秀,希望他放弃个人成见与固执,写个检查回到延安去。陈独秀说:“李大钊死了,延年死了,……除周恩来、毛泽东,党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陈独秀还是老脾气,固执、直言不讳。毛泽东始终不曾忘记过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主要旗手,“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再三讲过,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年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陈独秀病逝于江津。年6月,三儿子陈松年遵父亲遗嘱将他的灵柩从江津迁回安庆,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冢安葬。
陈独秀在江津的旧居
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政府先后两次拨款修建陈独秀陵园“独秀园”
安徽安庆“独秀园”陈独秀雕像
安徽安庆“独秀园”新青年雕塑
“独秀园”陈独秀墓(陈独秀与其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幕”
(以上图片除已注明外均来源于百度图片)
附注:参考文献:
《人物春秋》《陈独秀抗战初期在武汉的一段经历》孟东
《湖北档案》《陈独秀的首次武汉之行》莫列义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